熱門:

2020年6月15日

黃裕舜 政思故我在

黑白無常(下)

上周談到美國黑人弗洛伊德被殺事件當中的前因後果,當中包括美國根深柢固的種族不平等及歧視,以及故步自封的警察制度。此事件不只觸發了美國社運運動及社會長期對警察的不信任及仇視,也同時揭露了特朗普上任後,白人與黑人之間的貧富懸殊及不對稱待遇。今期筆者則想按着「黑白無常」這個主軸,分析一系列美國政治議題及哲學難題:

一、論選舉的黑白無常:特朗普之石頭記?

在美國整體經濟「欣欣向榮」的2017-20年度,這些深層次矛盾自然被特朗普的快餐式、以後浪推前浪的網上媒體攻勢所遮蓋。而特朗普2016年的大勝及美國左翼(包括但不止於民主黨)內部的山頭主義及分裂,也同時令不少支持社會平權或自由平等主義的「信徒」心灰意冷。2018年的國會選舉固然讓不少「勇武」激進左派成功爭取話語權,但也令黨內不少資深的元老感到無所適從──某程度上,激進聲音「抬頭」,這與香港老泛民前輩被新晉「手足」政客「dead body化」有異曲同工之效。

直至今年3月初,民主黨及眾總統候選人一直在全國政治及輿論層面淪於下風。桑德斯與拜登之爭、拜登受性騷擾醜聞及特朗普挑釁墮入「阿斗」狀態、較為溫和而年輕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間接「得罪」了黨內不少有實力的基層樁腳,導致青黃不接。這些因素皆令特朗普的選情一度非常令人看好。

美國爆發騷亂後,有不少海外看客表示拜登的勝選大增。首先,特朗普因以為榮的「經濟表現」在社會動盪及新冠肺炎疫情下左右夾攻,先有道指在3月中大跌(現在似乎又再反跌)!並令特朗普不得不在香港問題上「出嚴重口術」,以應酬黨內反華鷹派的同時,也得以分散國民對政權的不滿;再有中美貿易戰及與香港脫鈎對美國出口商有可能帶來的財政衝擊。當然,「出口術」與「餬口有困難」這兩者自然是相輔相成。外國有研究(Frederick Solt 2011)指出,在經濟愈加不平等的社會裏,國粹主義(nationalism)出現的機率也會隨之上升,這乃是因為當權權貴往往透過挑撥愛國思維,以堵截對管治抱有微言人士之口。

特朗普民意急轉直下

二來,特朗普向來依賴共和黨黨內的建制誠惶誠恐的勉強表面支持。此君所得到的黨內「呼聲」基礎,則是特朗普對文化保守及高度虔誠信徒一群人的「心靈呼應」(resonance with them from the bottom of their hearts)。正如學者雅各比(William Jacoby)多年來的研究指出,美國政治大致受「文化戰役」(cultural war)思維所主宰,白宮和黨員與民主黨員在環境、平權、宗教等議題上在政客媒體煽動下愈加兩極化。

可是特朗普最近民意大跌,相信正與這些文化保守及宗教人士對其產生的失望或厭惡感有關。雖然這些人未必支持黑人平權,但對警察濫暴、特朗普不斷威脅「派軍鎮壓」,以及特朗普與幾位高級前軍官之間的口頭火併,導致他們不得不「慎重考慮」對特朗普連任的支持。

可是話不能說的那麼實。兩個月前,筆者有幾位朋友與筆者開賭,賭一本新出由學者Katrina Forrester所著,關於自由主義的歷史根源及論述作用的著作。他們有人認為特朗普肯定會無懸念連任,也有人認為桑德斯能夠成功擊敗「共和黨B隊」拜登,榮登白宮寶座。拜登身體問題、特朗普能否在中國議題上「力挽狂瀾」,讓全世界碩果僅存支持他的香港「國際手足」在異鄉找到共鳴、政府能否找到回應新冠肺炎的有力方案,這些都是未知之數。依我所說,所有事都是too early, not too simple,我們絕對不能too naïve。

二、論武力的黑白無常:暴力抗爭的論證及駁論──可了解但不可接受?

筆者常常聽到身邊不少「建制中人」對暴力及武力的保留。「和理非示威無問題,但係一搞到暴力,我就唔可以接受啦!」

老實說,筆者也是反對暴力的使用,除了實際效果存疑、對社會打擊甚深以外,也是因為筆者認為暴力的論證需要嚴謹而非草率的「不理想,但可以接受」了事。在一個正常或大致法治運行良好的社會下,筆者對暴力在社運裏的運用,了解,不支持,也不會接受;絕對樂意割席,也鼓勵大部分人割席。可是常常譴責暴力者,若果對暴力的運用及來龍去脈都沒有掌握,又憑什麼以為自己能靠一把嘴便令「暴力抗爭」殺他死?連「知己知彼」的勇氣都沒有,便去批評,怎麼可以解決問題?難道天天出來譴責暴力,暴力便會像乖孩子一樣消失得無影無蹤?如果沒有真正的法制及政治改革回應,難度暴力便會一蹶不振?不!只會繼續在民間及民心裏根深柢固。正所謂一手硬,一手軟。這點,很值得大家反思。

暴力對稱性分兩層次

從政治哲學層面來說,暴力恰當的前提(pre-condition)之一,乃是因為這是一個「毫無他選」(no alternatives)的抗爭工具。有的說,如果美國現有政治制度、法庭、法律並未能夠捍衞到黑人弱勢社群的公民權利,以及讓他們能夠爭取到合理的訴求,那麼暴力就必須是其中一條可以接受(morally permissible)的出路。事實上,美國警察、司法制度、社會結構、營商環境、教育制度等,對於黑人來說都充斥着結構性種族性(structural racialism),以種族為基礎及標籤,排斥撼動白人至上主義的良知異見人士。說好了的制度性改革,等了幾百年也遙遙無期。須知道黑人爭取的並一定不是實際平等選舉權(de facto equality invoting rights)(上周也探討過,為何黑人雖然正式具備官方投票權,但在該實際層面上無疑是被制度所欺壓)或什麼的崇高政治理念,而是最基本的三餐能餬口、走在街上不會被警察所茫茫然搜身殺害。既然現有的制度連讓他們發生的機會也沒有,這似乎為論證部分黑人使用暴力(註:並非所有人,也並不包括趁火打劫的「良好公民」)提供一定正當性。

衡量暴力是否恰當的另一標準,則是其「對稱性」(proportionality)。對稱性又可分為兩個層次:受影響之人,是否對稱(有沒有「對準XX」)?受影響的程度,又是否公正恰當?

第一條問題問的,便是受針對或直接間接影響的人,是否絕對無辜、是否應該接受一定的「暴力」懲戒。比方說,若果在殖民時期遺留下來一群得益於殖民法制的既得利益者,對殖民者所構成的禍害非但沒有在能力以內進行糾正,更隻眼開隻眼閉,那這群人因暴力而蒙受的打擊,也許在受殖民時期所危害的受害人眼中,乃是情有可原。更甚的是,若一個政治群體(如美國黑人)受另一個政治群體(白人至上者)長期有目的並有預謀地排斥和針對,那復仇性的暴力雖然僭越法治,但未必不可容忍。

但現實是,無論是美國或香港(香港更甚),暴力所針對的受眾,往往並非「罪魁禍首」。出稿前的星期五晚上是6.12周年,有集會者被疑似「藍絲」私了。過去一年來,馬鞍山老伯被燒、《環球時報》記者事件、7.21白衣人打人事件、中環內地人上班族被私了等等,反映出的正是「不對稱」的暴力針對。被暴力針對者,有做過傷天害理的事嗎?還是因為純粹的政見不同,因為施襲人一時的快感,而導致他們頭破血流?

第二條問題要我們反思的,乃是暴力可以接受的程度為何。一個意圖殺害或屠殺你的人,你自然有權對其進行致命反抗。在美國層面來說,何謂「對應」暴力?針對個別濫暴警員及對黑人排斥及打壓的商業,這筆者能夠了解。但純粹因為膚色不同、政見不同、經濟狀況不同(例如:在是次美國騷亂中受襲擊的中產家庭及小商戶,或在香港「法外解決」的受害者)而受到人身及財產嚴重打擊,恕筆者不能容忍。當然,遠在美國或近在身邊的激進者也許並不稀罕筆者的接納。在現在一個沒有大台的社會、「不能割席」的運動裏面,誰作出批評,誰就是鬼!誰就是犬儒!誰就是投降派!

但我也不稀罕這些人的接納或包容。

最後,「暴力抗爭」的運用恰當性,或多或少與其成效息息相關。美國示威者要求的並不是特朗普下台(因為他未必能夠連任),也並非什麼翻天覆地的政治改革,而只是制度內的深切改革。而美國歷史上向來對大型的群眾運動反應較為良好,這也是美國政治文化及體制優勝處之一,讓民眾可以在制度失衡之時進行「第五權」制衡,在群眾所構建的短暫彰顯之空間(space of appearance)裏讓政治訴求得以公諸於世,替天行道。

筆者也對一些「深藍絲」只談美國,不談香港感到頗大的諷刺及反感。有人在此時則會說,「暴力」在香港也很有用呀!

可是恕筆者不敢苟同。自2016年旺角騷亂走來,暴力在香港達致了什麼?

導致成千上萬的青少年被捕。

導致溫和談判主張的泛民老一輩和新一代不敢出聲。

導致建制開明派在暴力當前全部歸邊「變硬」。

導致中央對香港研判為一發不可收拾的「顏色革命」。

導致今時今日香港變成家不成家,市不成市的荒誕局面。

國安與政改普選掛鈎

在香港層面來說,如果要根治令人人心惶惶的「裝修」及「放火」勇武行為,除了在法律底線上必須以程序處理,當權者也應該意識到,必須給予港人看見在制度裏改革及改變的希望。中央認為就國家安全有其立法必要性,這也是無可厚非。但《國安法》的出現並不足以安撫騷動的港人心。如要堵塞「香港已經無險可守、大家一起推翻dead body」這種思維,港府必須要為中央分憂。維繫國家安全其實能與「政改普選」掛鈎,重新帶出現有政制下確實有重組改進的空間。港府必須重新正視法庭機構等是否蒙受着過多的政治壓力,故導致個別法官「不敢」在兩邊的政治壓力下進行公平公正的審判。法治不外乎人情,但人情絕對不等同社會主流或當權者自身意見。

要讓改革令普遍市民看見制度內改革的可能性,政府及當權者必須讓港人看見和平理性討論的可行性及成果。下至與區議會及地區(包括非建制)組織的配合,上至特首與管治班子對民情的掌握及了解。要不然,如筆者此類的少數聲音,只會繼續被兩邊的鷹派「夾擊」,令改革的力度及空間在短期內繼續收窄。固然「一手硬,一手軟」需要的是時間,但絕大部分港人需要的只是一點曙光。

三、論仇警思維的黑白無常:警民關係的惡性循環

無論是經歷着騷動的愛爾蘭、獨立及脫「種族隔離」過程中的南非、美國七十年代的反越戰示威、美國是次社會動盪,以至香港的反逃犯修例風波引起的一連串政治爭執,警民衝突幾乎是串連所有事件的一個共同點。

警民關係惡化,乃是一個必然而令人可惜的惡性循環。美國白警黑人的歷史恩怨及鬥爭,固然是一個重要因素。另一個因素,則是美國基層警察往往缺乏監管或監督行為的機制,故在濫暴後,也未必會遭到起訴。

抽離點來說,撇除這些現存的政治分歧,從一個假設性的「第一場示威」說起,某地的警方面對成千上萬的示威群眾,固然有個別人士絕對是濫暴違規,但更多的可能是因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及欠缺充分的訓練,而導致他們在驅散或「拉」示威者的同時,使用不恰當的武力。與此同時,個別激進示威者針對這些零星案件,構建出一個「警察濫暴」的思維框架,讓大多數其他示威者──透過網上片段或親身經歷──對警方產生仇視情緒。在這樣情緒主導下,示威自然愈加激進化,運用的武力也變得更能危害大眾安全。警察也同時進行回應式武裝化,令外界對其「違規」或「打壓」示威者的觀感更為強烈。民眾愈來愈認為警察是「高牆」,警察則變成為政治漩渦中的「犧牲品」。

仇警思維談起來很簡單,但解決起來卻很複雜。

這正是香港的現況──筆者不下一次提到警察濫暴的問題,也不下一次標明一個徹底的獨立調查委員會、為前線警員增加心理輔導資源(而並非腳痛醫腳的加薪)、舉辦多一些如智庫MWYO推廣的「傾城」,這些都是化解香港警民死結的必然程序。固然有別有用心的政客,為了鞏固選票及強化自身的「鷹派當道」論述,會對這些較為持平的作法表示反感,但須知道真正能夠幫助到警察與市民重修關係的,無論是如何困難,我們都有義務去試去做。否則,正如宋恩榮宋爺所說,我們大家可以齊齊等「愛爾蘭」來到這香港,不用光復都可以光禿禿地迎接「新時代」的來臨。

不要妖魔化警隊,也不要將警隊描寫為一塊鐵板。

樹大有枯枝,但枯枝的生成,當權者絕對有能力及義務處理。

最後,有一首詩,筆者認為很值得與大家分享,乃是來自著名詩人奧登(W.H. Auden):

Stop all the clocks, cut off the telephone,

Prevent the dog from barking with a juicy bone,

Silence the pianos and with muffled drum

Bring out the coffin, let the mourners come.

Let aeroplanes circle moaning overhead

Scribbling on the sky the message 'He is Dead'.

Put crepe bows round the white necks of the public doves,

Let the traffic policemen wear black cotton gloves.

He was my North, my South, my East and West,

My working week and my Sunday rest,

My noon, my midnight, my talk, my song;

I thought that love would last forever: I was wrong.

The stars are not wanted now; put out every one,

Pack up the moon and dismantle the sun,

Pour away the ocean and sweep up the wood;

For nothing now can ever come to any good.

 

Nothing now can come to any good? 再好的,現在也沒用?

黃裕舜 牛津政治評論創刊總編輯、香港羅德學人、民間行動設計智庫創會秘書長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