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5月23日

張之納

不愁商品化 憂產業斷鏈──香港創科發展怎麼說

香港政府近年投放大量資源催谷的創科業,有人寄望它能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新火車頭。然而,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換馬是否意味路線調整改變?新任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表示,未來重點工作之一是促進研究成果商品化。事實上,從科研到商品化,並非一蹴而就,中間是一條漫長道路,而這條路並沒有想像中平坦。整個過程環環相扣,由「上、中、下游」組成,需要大學、政府及商界共同創造條件,才可以發展出完善的「創科產業鏈」。目前本港面對的問題不是沒有能力把產品商品化,而是產業「斷鏈」。

「上游」研發工作是知識的來源,也是知識產權產生的基礎,主要來自科學家在大學或企業研發機構所做的研究。本地大學國際排名高、科研實力強,具有很多尖端科技發明專利,在創科領域有一定競爭力。「中游」是技術轉移,嘗試把研究成果發展到應用階段,當中需要有人協助科學家及科研人員分析市場及產業界所需,加以調節配合,合力把研究技術從實驗室帶到生產線上。「下游」就是投產,技術已發展到可生產階段,這時候應由產業界接手,平衡開發成本以及利潤,以爭取最佳經濟效益。

可惜的是,不少本地傑出的科研成果,往往因找不到合作夥伴,白白錯失發展成科技產品的黃金機會,更有本地研發最終出售予外國企業發展成為產品,卻沒有在本地開花結果。究其原因,在於本港科研界與中、下游產業長期以來各有各做(或者是各有各不做),政府亦經常本着不干預市場的思維而衍生無為而治的習慣,自然無法促使技術轉移或投產,形成「斷鏈」狀態,白白斷送極具潛力的「香港製造」。

提升港科院層次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教授,花20年心血研究出突破性的無創基因產前診斷測試(T21),令孕婦進行檢測胎兒是否患上唐氏綜合症及其他染色體疾病時,毋須再接受具流產風險的抽羊水產前檢查,只需簡單的抽血化驗便可以。

不過,香港貴為首發地,這項惠及全球孕婦的科研成就,卻沒有被本地政府或投資者看中,最終給了美國投資者進一步投入開發和推出市場。

T21至今已被全球近百個國家廣泛採用,只是,所有血液樣本都要寄往美國實驗室分析。目前本港公立醫院仍沒有這項檢測服務,孕婦只能自費數千元到私營醫療機構做測試。

早於2013年已有立法會議員向政府查詢,會否在公營醫療機構全面引入T21測試,當局回應「會研究」,但至今仍未得出「研究結果」。

今年2月初,香港理工大學研發的全自動快速多重診斷系統,據稱能夠於一小時內檢測出包括2019新型冠狀病毒、沙士及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等30至40種病原體。在疫情橫行的時候,這豈非喜訊?不過,此科研項目也是得不到港府支持,有意投資的是深圳市政府。

明明香港可以是全世界最快享用此發明的地方,為何「肥水」總流「別人田」?

要將科學技術發展為產品,需要同行評審(peer review),不是行內人,難有足夠知識和敏銳的科學觸覺。正如上述提到的T21技術,涉及基因遺傳學等範疇知識,香港政府是否有相關知識的官員去判斷此等新技術的成效,繼而決定投資引入與否都十分重要。

政府即使有政策局和署方部門處理這些事情,也需要專家顧問,為開發值得投資的科研技術提供意見。

環顧世界各地,中國科學院是我國科技最高諮詢機構;英國倫敦皇家學會(The Royal Society)及美國國家科學院(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亦是英美兩國的科學、工程及醫藥顧問,定期為該國政府提供最新的科學意見。香港亦有這種高層次的組織──香港科學院,由徐立之、盧煜明、鄧青雲、袁國勇、沈祖堯等不同科學界別的國際知名科學家組成,儼然科學智庫,香港政府為何不好好吸納香港科學院的意見,而要「獨自研究」?根據資料,該院目前為獨立非牟利機構,政府可考慮把它提升至法定組織層次,使其名正言順成為本港創科發展的參謀。

本港的大學均設有技術轉移部門,是具科學觸覺的媒介,除協助把科研成果申請專利外,更重要的是帶這些研究「走出去」,進一步踏上產業化的道路。如果政府能當大學和商界之間的橋樑,同時協助業界拆牆鬆綁,那便不愁沒有產品供市場商品化。

綜觀內地的做法,近年深圳及東莞積極發展產業群,區內孕育出一些知名獨角獸企業,從人才、技術,以至生產都一應俱全,一站式的研發生產模式正悄然冒起,為香港不少創科人才羨慕。

「上中下游」思維

香港科技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系教授、香港科技大學自動化技術中心主任李澤湘教授,乃無人機大疆的創辦人汪滔和李群自動化聯合創辦人石金博之師。

2014年,在東莞市政府的支持下,李教授帶領團隊創建了一站式研發基地──東莞松山湖機械人產業發展公司,並設立了松山湖國際機械人研究院,發展機械人產業。這基地結合了大學、研究所、企業生產、上中下游供應鏈等資源。資料顯示,這基地建設至今的創新項目孵化成功率接近80%,自主研發的產品受到歐美歡迎。

本港創科硬件開發一直持續進行,例如科技園擴建、河套創科園發展等等,但有關方面有否在發展方向以至計劃中植入完整的「上中下游」思維,外界未聞。

相信新任局長應火速開展修補本地創科產業「斷鏈」的工作,汲取專家意見,認清香港科研的強項和世界趨勢,同時促進大學、研究所與商界的交流,規劃創科產品產業化的路向,培植和扶持生產,這樣才足以令創科成為支撐香港經濟的堅實支柱。

再說深遠一點,政府還需要檢視如何有效培育科研人才,細緻如鼓勵中學生修讀高數、在大學選修科學等等……科研人才與產業一樣,一不留神,便會「斷鏈」!

香港在過去9個月經歷社會運動和新冠病毒疫情衝擊,令本港產業有欠多元的弊處顯露無遺,當市場環境不利旅遊業時,連帶零售、飲食和服務業都難以支撐。有人憧憬創科能帶動香港經濟發展,此願能否達成,需要看政府的視野和膽識。

持續智庫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