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4月6日

黃伯農

大流行正促進歐亞相互依存

3月中旬,正當COVID-19疫情於歐洲多國爆發之際,北京向疫情最嚴重的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國提供大量醫療物資。國家主席習近平更親自致電比自己較低級別的意大利首相孔特(Giuseppe Conte)和西班牙首相桑切斯(Pedro Sánchez),可見北京高度重視歐洲疫情。

有分析指控中國正分化歐盟團結性和削弱西方民主,伺機於美歐關係處低位時強化中歐關係。本文作出反駁,梳理中歐抗疫合作互動過程,提出北京已有效平衡歐盟和成員國之間的團結和關係。

於「一帶一路」下,北京自然重視已簽約國家和所屬區域組織的疫情。由於疫情也已使美歐關係和美中關係惡化,北京實需要兩套不同方法去應對歐洲和美國疫情。要鼓勵西方領袖以人類共存大局為重,勸勉西方社會暫放下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分歧,於現實主義國際競爭之外先共同抗擊大流行。

這是因為大流行已使全球經濟衰退,如果COVID-19於短期內不受控,全球大蕭條風險將加大,後果不堪設想。中國須盡力與歐洲商討全方位政策合作,有效協調各國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和財務政策(fiscal policy),才可降低大蕭條風險,促成新一代歐亞相互依存關係。

中歐抗疫合作互動

疫情1月於武漢爆發時,歐盟向北京伸出援手,提供了50噸保護性器材。疫情3月在歐洲蔓延時,北京向歐盟提供200萬個手術用口罩、20萬個N95口罩及50萬套病毒檢測試劑。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向中國表示感謝,說北京沒有忘記歐盟早前向中國施予援手。

3月12日,中國駐馬德里大使館說有180萬個口罩已到達。3月18日,北京向意大利送出30噸器材物資和9位醫療專家,並答應會供應500萬個口罩,1萬具呼吸機和兩隊額外醫療隊。同日,中國向法國送出100萬個口罩和手套,以回報法國早前曾向中國送出17噸醫療設備。

其實2月當疫情在意大利迅速擴散時,羅馬先向歐盟屬下的「緊急反應協調中心」(Emergency Response Coordination Centre)尋求協助供應醫療物資。於各成員國也急需醫療物資的特殊情況下,歐盟無法向羅馬提供。意大利遂向中國求助,但我認為羅馬已先得到歐盟指示才求助北京。德國總理默克爾也公開說成員國不能期望歐盟可以提供所有東西,稱中國行動只不過「反饋」(reciprocate)歐盟早前向北京提供的援助。

上述中歐醫療互助過程反映,其實是歐盟和成員國家先向中國施予援手,北京才報恩。其實,就算沒有大流行促成中歐醫療互助,美歐關係早已存在衝突。這可追溯到近年北約經費爭拗、英國脫歐困局和美國對歐貿易戰等,跟中國無關。

最近,美國突然取消所有來自歐洲的航班(包括英國),使歐洲國家驚訝。再者,特朗普尋求買下德國生物醫藥公司CureVac所研發的冠狀病毒疫苗的專利權,事件惹惱了德國政府,也削弱了雙邊互信。近來美國疫情也突然告急,讓歐洲認為白宮一直低估了COVID-19,也令人懷疑特朗普早前只為能幫助自己連任總統的事而着急。

為了防止疫情使國家經濟衰退,世界多國已下令中央銀行和聯儲局等金融機構推行刺激性貨幣政策,包括大量買債和巨額量化寬鬆。雖然短期內可以刺激股市反彈,但單靠貨幣政策只會加大通貨膨脹壓力。世界主要經濟體自去年底已錄得經濟收縮,全球經濟其實已於疫情在中國爆發前靜悄悄地步入了衰退期。

須嚴防大蕭條

當前大流行只不過將全球衰退現象加快浮面。更嚴峻的是,跟過去幾場金融危機所造成的全球經濟衰退不同,今次衰退的背景是大流行。大流行不是金融危機,它具有使全球經濟長期停擺的力量。如果我們任由各國疫情失控,全球經濟不單復甦無期,注入了市場的大量資金會因為沒有實質經濟生產活動支撐而逐漸失去了支持,引發幾何級數式通貨膨脹,使貨幣不斷貶值,便會構成全球大蕭條。

所以北京除了須要跟各國政府協調抗疫之外,也須同時協調自己和各國的貨幣政策和財務政策。打個比喻,有一家連鎖式餐廳老闆已得到政府的一筆豐厚抗疫特別援助金,但因為大流行無間斷地肆虐,夥計不能上班,顧客不得光顧,食材無法送到,這筆援助金便因經濟停擺而呆在銀行賬戶內貶值,直到餐廳宣告破產結業。

換言之,因為全球經濟長期不是生產所引發的通貨膨脹,資產也只會貶值。各國政府於是須於「互補不足、互惠互利」的原則下,協調實施不同種類復甦經濟活動的財務政策,以確保全球經濟貿易大輪得以繼續運轉。

於現時中歐相互依存關係得到發展的利好條件之下,中國應繼續與歐盟及其成員國提出進一步既能抗擊疫情政策、又可調控各國貨幣政策和財務開支政策的「三合一」合作框架,確保全球經濟生產和供應鏈不會停擺,直至大流行受控後才放鬆干預,這才可減低全球大蕭條的風險。

一些西方官員、智庫和學者一直將東西政治差異簡化成「威權Vs民主」二元對立論。平時大家當然可以作學術辯論和擦擦火花,但面對當前全球危機,現在不是時候再去無謂爭論。

政策建議

我有以下政策建議:

一、集合世衞、歐洲央行、各國央行和財長成立特別工作組(task force)或特別政府,授予特別權力去進行跨境政策協調,結合抗疫政策、貨幣政策和財務政策。由於COVID-19疫情將持續起碼1年,我們要有準備這「三合一宏觀調控機制」(3-in-1 macro-regulatory mechanism)將要維持好一段日子,直到COVID-19完全受控。

二、大家要共同設計一套既能抗疫,又能有效持續全球實質經濟生產的跨國財務開支政策。這政策一方面須鼓勵並保護各企業和工人於疫情下仍積極投入經濟生產活動;另一方面,由於工人們冒着染疫危險投入生產,他們須得到更高工資、更好醫療保護和福利。順勢抗擊右翼民粹主義,杜絕任何形式法西斯主義。

三、這新型跨國宏觀調控機制的成功取決於「互補不足、互惠互利」的相互依存原則。這是要於各國的自由市場經濟之上更有效協調跨國供求,和更善用不同經濟產能和折衷解決各國產能過盛問題,才可確保全球生產活動和消費市場得以發揮最大功效和被滿足率,達到「全滿足、無浪費」的全球可持續發展,緩減生態危機和氣候變化。

黃伯農  英國巴斯大學政治、語言及國際研究學系副教授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