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2日
漫天疫潮之時,舉世恐惶之中,幾天之後,香港特區政府將會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此時此刻,觀乎近期社會各界的期待之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若不雨露均沾大幅派錢,本已低處未算低的政府民望勢必每下愈況。
與過往的《財政預算案》不一樣,今次香港眾口一詞的呼聲,來自社會廣袤的政治與階層光譜。政黨不分左中右,階層莫論上中下,都公開揚聲要求政府派錢。此外,不再有大政府小政府的理念隔閡,凱恩斯學說與貨幣主義之爭暫且放下,十萬火急,救救社會。必須指出的是,《財政預算案》即使開庫派錢,絕不等於就可以把香港積累至今的怨氣勾銷。倘若以為政府慷慨解囊,能夠帶來消弭社會不滿情緒的效果,未免過於天真,仍然摸不清社會過去一年積累怒憤至今的脈絡,說不定再次跌入主觀意志辦事而難以翻身的深淵。
不少人把今天武漢肺炎與二○○三年的沙士疫潮相比。誠然,兩者都是傳染病毒,可是,十七年間,香港已非當年的香港。這一巨大的差異指向之處,就是切不能一廂情願地以為拿儲備豪派就能紓解民怨。若是特區政府上下都持有此種「破財擋災」心態,漠視民間疾苦始於何等底蘊,情況就好比「隱瞞疫情」,小病將會惡化為重症甚至返魂乏術。
毫無疑問,香港面貌難復舊觀,很大程度源於管治團隊在特首林鄭月娥領導之下不諳民情,「離地感」堪稱九七回歸以來歷屆政府之最。林鄭去年硬推《逃犯條例》修訂,手法、態度引發社會強烈反彈,衍生連串流血衝突,又拒絕成立獨立委員會調查始末,使得官民之間的死結愈益剪不斷、理還亂,大半年來整個社會始終無法在黑雲底下走出新天。江湖糾結未了,武漢肺炎疫潮把慌失失的政府殺個措手不及,反應往往後知後覺,市民為買口罩作基本防護居然要通宵排隊,口岸遲遲不封關令醫學專家焦急得直跺腳。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聲稱「疫情已受到控制」更語驚四座,儘管事後修繕為「疫情整體情況正在受嚴密監控」,周五再解釋,可能當時講得太快及太精簡,如果引起任何誤解,「真係好對唔住」,但張建宗之失言正好反映政府之抗疫表現半湯不水。香港民意研究所最新調查發現,七成市民不滿政府應付武漢肺炎的表現,滿意的僅有百分之十二。天災加上人禍,二○二○年的春天對七百五十萬港人來說,是一個不能忘記的悲憤之春。
或會有人指出,於統計數字而言,武漢肺炎與沙士疫潮相比,香港現時在某些數據方面仍比昔年為佳,例如股巿、樓價、負資產數量、失業率等。然而疫潮之下,全球經濟遭受結構性撼動,後續環境難望向好,目前未許為數據較當年硬淨而沾沾自喜。更重要的是,即使這些數字守得住不大幅下跌,但香港始終無法在「信心」這一項令人感到踏實。信心不若股巿指數或樓巿價格,是捉不到看不到卻在人們當中扎實存在。香港今天缺的便是這一點,對特區政府的信心,對中央政府的信心,對法治的信心,對「一國兩制」的信心,一一崩缺。本月二十六日,財政司司長在宣讀《財政預算案》時,他可以派錢,可以推出政策,但陳茂波無法大派信心,則是毋庸置疑的。
面對洶湧民情,特區政府正陷入一個即使用直升機撒錢也未必賺來一聲多謝的難堪地步。港人對政府的不信任,源於政府違反與巿民訂立的契約,未能實踐與履行對巿民的承諾,「一國兩制」沒有妥善落實。武漢肺炎疫潮之中,香港巿民為澳門特首賀一誠連串決定喝采,這是對林鄭月娥政府「柴台」的側面表述。事實上,任何一個表現合格的政府,都能夠做出類似澳門政府的抗疫決定,但是處於不正常狀況下的香港特區政府,卻連這些簡單的決定也做得緩慢與拙劣,這怎能讓人對政府帶動社會走出疫潮逆境有信心?既是如此,就不要以為派錢可換取信心,而是應該實實在在追本溯源,從香港社會不滿的源頭,解決信心危機。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