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2月20日

林行止 林行止專欄

黃金重於紙幣中外皆然 國人受賂出賣商業機密

三、

黃金不能飽肚、無法暖身且不能生利(事實是負利),智者因此都不視之為投資上品。大學者森穆遜認為此為蠻荒時代遺物,「不值這種價錢」;在投資者心目中是「萬事通」的股聖畢非德,一九九八年十月在哈佛一場演講中,說他不明人類何以會出盡九牛二虎之力把金沙從深坑挖出、提煉成金塊後把之放進不見天日的保險箱;黃金這種不具生產力的資產(Unproductive或Not Procreative Assets),好像從未出現在他控制的巴郡.赫德威公司投資組合之中,作為股市的長勝將軍(約四十年前,筆者譯其姓Buffett為包發達,現在仍以為此譯音義俱佳),畢非德遠離黃金,有其道理。

在上述演講後不久,畢非德為文(記不清了,應在巴郡年報中)對此有所補充。他舉一個極度簡化的例子——世上有兩個投資者,一人購進全部「地上的黃金」(時值九萬六千億美元),一人以此數購進全美的農地、埃克森石油和一萬億現金;農地的年收成二千億、埃克森盈利六千四百億,收入共八千四百億(未計現金的利息),此外還有農地和股票市價的升值,已不計算在內;但黃金只有價格升值(或下降)而沒有收入(且可能要付出不菲的存庫費及保險金),意味投資者不僅只能「望金興歎」且無「多餘的錢」可作它類投資,持金因此不是「投資之道」……。畢非德的想法是正確的,不過,一般投資者只會在投資組合中「安插」一定比重的黃金,不會投進「全副身家」。因此,這個例子,雖然有理有力,卻派不上用場。

從長線觀點,金價確有跑贏通脹即保住購買力之力,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黃金還有抗禦股市大崩潰之功,最明顯的近例為二○○八年華爾街引爆的金融海嘯,標準普爾年內跌掉百分之三十八而金價僅挫不足百分之四。

說到底,由於地下金礦變成地上黃金的過程複雜,且費時日,令它與隨印隨有的紙幣,在供應上形成強烈對比;憑簡單的供求關係,一般人尤其是有餘資的人,都知道紙幣的購買力「不可靠」,持有一點黃金,遂予人以「穩健」進而「安心」的感覺。約翰.摩根(同名投資銀行的創辦人)說得好:「黃金是金錢(貨幣),其他的東西(包括紙幣)都是信用!」事實確是如此。如今亂印鈔的政府有什麼「信用」?黃金成搶手貨,不無道理。

應該一提的是,和所有投資一樣,了解投資媒介當然頭頂重要,但重中之重是時機。只要準確拿捏出入市時機,投資什麼(包括黃金)都會令投資者滿意的。

四、

世人愛黃金,惟以國人為最。

先人發現黃金,肯定在上古時期,據彭信威在《中國貨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八年)的考證,《管子.地數》引伯高對黃帝說:「上有丹沙,下有黃金」,足證當年已發現金礦;又說「黃金、刀、布,民之通貨也」;《尚書.禹貢》有「厥貢惟金三品」的話;《史記.平準書》指「虞夏之幣,金有三等,或黃或白或赤」;《漢書.食貨志》說「太公為周立九府圜法,黃金方寸,而重一斤。」這些話出自封建主及大學者管仲、司馬遷及班固之口,雖不一定有根有據,但黃金的發現一定很早,應無疑義。先人對黃金的愛好,大概受物以稀為貴及有象徵性作用的影響。眾所周知,黃金不能造武器(或能製造但因產量不多而無法流行)、不能用作生產工具,然而,《國語.楚語》認為「玉足以庇癊嘉穀,使無水旱之災……」,因此受人民「寶之」;而「金足以禦兵亂,亦『寶之』」……。

管子說「黃金是通貨」,即使通貨之義有異於現在,亦可見黃金早已成為一種交易支付媒介;《戰國策.燕王喜》說秦始皇懸賞黃金千斤購買樊於期的首級(「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今聞購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可知黃金確是貴重之物。

物以稀為貴是自從有人類以來就被接受的「定律」,古人喜愛的黃金,和交易媒介金錢扯不上關係,它所以成為「寶藏」,純粹是因為生產不多得之不易而已;在春秋戰國年間,由於技術進步,已有用鐵製成的農具等,使生產力大大提高,地主的私有財富亦相應增加,財富增加了,人們便覺得得之甚易的農作物,不是理想的保值商品,加以生產農產品需要太多的空間,以當年的條件,作物又不能久存,漸漸地,有錢人就將保存財富的目標指向永不變質、褪色的黃金。黃金不易變形,有永恒的光澤,加上十分稀有,它之成為財富的象徵,絕不是無端端的。而重視黃金的不只是漢人,偶讀馮爾康和常建華合撰的《清人社會生活》,原來蒙古人稱貴冑之家為「黃金家庭」(頁三九○)。黃金在蒙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概可想見。

筆者數度引述這個「金癡」故事。《列子.說符》第八:「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對曰,對(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這則故事,不單證明了史前七百年的戰國時代已有金舖,而「對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一語道出了黃金的經濟地位早已確定。當然,它同時生動地刻劃了人類貪婪的本性。

除了是財富象徵之外,黃金因光澤歷久不變加上不難鍛煉,因此成為女性飾物,亦有悠久的歷史。東漢曹子建《文選.美女篇》即有「皓腕約金環,頭上金爵釵」之句,美女手腕頭頂,都是金飾。而由於具有「永恒價值」,它又成為人們的「防身商品」。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內地難胞或翻山越嶺或「屈蛇」偷渡來港,最佳的買路錢便是黃金(及金飾);七十年代越南難民亦以黃金賄賂越共而逃出生天……。

黃金雖然長久以來被當作財富的象徵,但在我國,它與貨幣從來未發生過直接關係;不過,從歷代有關文獻的記載看,黃金所發揮的功能,是以支付手段為主,這包括帝王的賞賜、政費、納稅以至對宦吏的賄賂;據說在公元四世紀至六世紀這兩百年間,拜占庭帝國輸入大量的中國絲織製品後,運往歐洲高價出售;拜占庭商人對於中國人如何生產絲的秘密,多方刺探,毫無結果,最後在以黃金為賞金的誘惑下,兩名景教徒終於出賣了中國人的智慧,讓他們將蠶卵裝在竹管中帶去君士坦丁堡(拜占庭首府),中國造絲的秘密就此流傳外國;六世紀以後,拜占庭養蠶戶數以千計,便停止向我國買絲了。景教徒接受黃金的賄賂,出賣「商業機密」,可見黃金價值之一斑。

‧閒話黃金.二之二

‧「武肺」襲港,被困家中,少不免多讀,誠意推薦十九日梁天卓和高天佑在本報的大作:〈權威論抗疫禁煙:WHO Cares?〉及〈13億元豪宅滄桑史〉,讀趣與建設性兼俱。錯過者請補讀。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