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2月6日

丁望 思維漫步

急驚風慢郎中 港人未脫險境

港官繼續擠牙膏,於2月5日宣布,自中國大陸入境香港者必須強制檢疫14天,將於8日實施。

在武漢肺炎(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已在香港擴散之後,才有此舉措,有「急驚風偏遇慢郎中」之失,其檢疫場所是否足夠,成效能否明顯,仍引人質疑。

美國疾控中心呼吸疾病中心主任南希.梅索尼爾說,瘟疫(武漢肺炎)的全球性致命危機,具有「爆炸性」(VOA 2月4日)。港大微生物學講座教授袁國勇說,香港「已陷險境」,可能「變成武漢」(大意)。

應對瘟疫的衝擊,港官缺乏及時、有效的舉措,更無壯士斷臂的魄力。最荒謬的,是由原來拒絕封關到分段封關,耽誤了時效。港人面對死神威脅的風險大,陷於生命的冰點。

隨着2月4 日的首宗死亡病例,港人更加擔心生命的安全。醫護界有「對症下藥,封關救港」的罷工,參與者約6000人,高舉標語「停止攬炒」、「政府無能,港人自救」。

未及時封關 傳武漢肺炎

應對威脅生命的瘟疫,要有化解公共衞生危機的宏觀視野,尊重民意、符合實際的社會治理舉措,緩解民眾的焦慮和恐懼。截斷禍源、減低人流聚集度,是關鍵的因素。

瘟疫爆發於湖北省會武漢市(15個副省級特大城市之一),最早迅速擴散於湖北全省。湖北是最大疫區,截至2月4日24時,死亡479例,佔全部490例的98%;武漢362例,約佔湖北的76%。

許多國家限制中國大陸居民入境。有的停發湖北(含武漢)居民的簽證,有的把到過湖北者列入14日強制防疫監察。這都是關乎截斷禍源的構想。

人流聚集度強的城市,是交通網絡強、旅遊等服務業較發達的地區,諸如東部沿海的浙江、江蘇、廣東,中部的湖南、河南,確診病例多;交通網絡相對較弱、服務業落後的西部,例如西藏、寧夏、陝西、貴州等,確診病例少。

確診和死亡病例的數據,給香港的「啟示」是:果斷地迅速截斷瘟疫源,及時、有效降低人流聚集度,以堵塞傳播途徑,是抗疫的「重中之重」。

可怕的,是港官一直拒絕封關。1月28日,以世衞(WHO)總幹事的話(不要限制旅遊)作擋箭牌,高喊「包容」。港官雖宣布停止中國大陸居民的自由行、封禁部分關口,但未暫停單程證的入境及雙程證來港的探親、旅遊,人流量大的羅湖等仍開放。這樣半開半封的模式,不能大幅降低人流聚集度,留下疫症傳播的漏洞很大。

不停雙程證 增港人風險

在全球各地,早就限制或禁止中國大陸居民入境。連「友好國家」朝鮮及蒙古也封關,俄羅斯亦關閉中俄邊境4300公里的關口。

港官以多元化、包容、人性化之名,拒絕暫停單程和雙程證簽注。

2月3日,港官在記者會談「人性化的措施」,提到雙非媽媽「拿着雙程證要來香港照顧幼童」,又說「體恤地……延長她在香港的逗留」。

暫停持單程證來港或持雙程證探親、旅遊和「跨境照顧幼童」,是堵塞傳播瘟疫途徑、減低港人生命風險的舉措。

「跨境照顧幼童」的周全「辦法」,是雙非媽媽帶走在港出生的雙非童,避免持雙程證來港。

港官不應為了雙非媽媽的「方便」,而忽略香港醫護界可能增加的負荷、港人承受的生命風險更大。有港人接受電視訪談,稱港人期望封關並非歧視什麼,而是抗疫自救,「他們」才是歧視我們的生命。

分段封關,拒絕暫停持單、雙程證來港,難以有效抗疫。當然,100%的封關確也有障礙。

本欄1月30日文〈抗瘟疫擠牙膏 護生命慢三拍〉,提出「幾近全面封關」的5項建議,其二是「所有關口禁止出入境,只留機場和一條陸路通道」;官方的「二月四日舉措」是留機場和兩條陸路通道。5項建議又提到封關暫定50天,只開放有限度且有防疫保障的交往(必要的公務、貨運服務等)。

以非常手段 救港人生命

100%封關的障礙,一是暫停單、雙程證來港,須取得北京當局點頭,而特權階層(權貴、富商的家族)都依賴雙程證來港「休息」避災。二是港方應對抗疫的法律不足。

在現行法律框架之下,港人暫停出境去大陸旅遊、探親只能靠勸喻,難施強制手段。原因是《基本法》第31、39、154條和入境條例第2A條,規定港人有出入境自由。官方必須修例,取得非常時期禁港人去疫區的「合法性」。

港官如能向北京陳情,請求暫停辦單、雙程證,自可減低入境人流聚集度。

2月8 日實施的強制檢疫14天,是援引香港法例第599章《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它有官方應對「公共衞生緊急事態」(Public health risk)訂立規例的權力。

港官如下決心實施「幾近全面封關」,或可依據上述法例立規例應急,限制港人出入境疫區,並設日落條款(不實施封關即失效)。

條例的第7條第1款規定食衞局長可因疫症「禁止或規管任何人進入香港、在香港境內活動或離開香港」(e項);第8條第1款規定,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可「為保障公眾健康訂立規例」。

為了抗疫、避免港人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港官應採取「非常」手段應對「非常」疫情。如果立新例能有效抗疫,預料阻力會很小。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