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1月18日

黃伯農

脫歐後英中關係發展限制

自去年約翰遜當選首相和英國脫歐意向明朗化以來,國際關注英國政府會否改變對華政策。縱使美國繼續籲英國棄用華為,最近英國情報和安全部門說,約翰遜擬准用華為5G技術。去年約翰遜曾表示對「一帶一路」投資項目感興趣,並稱英國為「親中國」(pro-China)。

究竟英國脫歐後的對華政策將會如何?本文梳理英國學者對脫歐後英中關係發展的分析,研判脫歐後英中關係發展的限制。

英對華政策方針

其實西方國家並不完全認同美國對中國的理解。冷戰後,歐洲國家鮮有參與美中在亞洲的角力。1949年中共立國,英國顧及與華商貿關係,沒有跟隨美國對北京禁運。

1979年戴卓爾夫人上台,她將中國定性為「機會」,不是「威脅」。一方面,雖然英國於東亞有安全利益去維持海洋航線暢通和法治國際秩序,但英中出現軍事衝突的機會頗微。這出發點導致英國跟美國對中國的看法存在差異。另一方面,英國並不認同中國是「經濟威脅」。過去有英國公司被中國企業收購而引起英國公眾的關注,惟焦點卻是英方缺失而非中方行動。所以有別於美國提出的「中國威脅論」,英國對中國崛起持不同看法。

縱使英國接納自己沒有對中國崛起擁有決定性影響力,她仍堅持以「接觸參與」(engagement)方式去改變中國,並非遏制圍堵。1997年工黨政府上台,外相郭偉邦(Cook Robin)支持中國加入WTO,認為會改善中國的法治和人權狀況。英國外交政策自此同時顧及商貿利益和自由主義倫理。

平等關係轉捩點

雖然1997年英國將香港交還北京,但工黨政府仍視英中關係為不平等關係:一個更先進和強大的英國能提供科技和知識給中國發展。英資遂走入內地龐大市場,開設工廠出產比英國本土製造更便宜的產品到英國。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為第一個顛覆了英中不平等關係的轉捩點。2011年,歐盟得到北京支持解決了歐債危機。2011年和2013年,保守黨上台後財相歐思邦和首相卡梅倫分別出訪北京,提出「中英黃金時期」。由於英國經濟受2008年金融風暴打擊至收縮,保守黨政府一方面奉行緊縮政策削減開支,另一方面則希望吸收更多境外投資到英國。中國的持續經濟增長和境外投資量便被保守黨看重,卻給人感覺妥協自由主義原則。

2016年脫歐公投後,文翠珊代替卡梅倫出任首相。脫歐使英國前景充滿不確定性,文翠珊對華態度也沒有卡梅倫般殷切。英國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和通往歐洲的服務業中心的地位被脫歐削弱,也減弱了英國對中國的議價能力。換言之,2016年是繼2008年後讓英國處兩國關係下風的第二個轉捩點。

歐盟規管成限制

歐盟將成為英國脫歐後發展對華關係的最大制約因素。由於英國很大機會將留在歐盟關稅聯盟之內,歐盟將繼續影響英國經濟發展和限制英國未來跟其他國家談判協議的自由和選擇。

由於英國將採用歐盟標準,歐盟的汽車、食物、醫藥和科技規管條例仍管制英國的經貿和生產活動。這將意味着英國不能跟隨非歐洲國家如中國的標準,歐盟也會定立條件嚴格限制英國跟其他國家發展經貿關係。

英國傾向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跟歐盟的主流意見存在衝突。若英國脫歐後確認中國為「市場經濟」,歐盟將會反制。歐盟認為中國國家補貼政策雖使中國企業成功,卻損害歐中經貿關係。如果英國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議,歐盟可能會向英國徵收額外關稅甚至發動貿易戰。

去年3月,歐盟通過法案嚴格規管涉機械人、晶片設計和引擎科技等高端技術領域的投資活動。由於英國這方面的規管未及歐盟全面,脫歐後若英國引入中國涉高科技投資項目時,將引發英歐衝突,英國便須顧及歐盟反應。

美國勢逼選邊站

美中競爭將刺激美國更加干涉英中關係發展。由於美國視中國為「策略性競爭者」(strategic competitor),美國將長遠利用關稅和貿易戰等手段打擊中國。美國也會設法阻嚇那些欲與中國發展全面經貿關係的國家,以此遏制中國崛起。

有證據顯示,美國已準備好應對任何想削弱美國利益的政府(無論盟友與否)。若有政府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予北京經貿優惠和容許中國企業獲取高端技術,美國將予制裁。

2018年11月,美國在與墨西哥和加拿大簽署的經貿協議中已加入一條款,指明若果墨西哥或加拿大與「非市場經濟」國家(如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議,美方可即時單方面終止條約。而美國正與日本談判的協議中亦已加入相關條款。脫歐後的英國也自然會面對相同情況,美國會迫使英國於美中之間選邊。

北京應反守為攻

隨着美中貿易談判踏入第二階段,我認為北京應該反守為攻,掌握主動權與英國和世界主要國家地區積極磋商或強化各種自由經貿協議。這才可避免被美國跟其他國家所簽署的新協議邊緣化,也可增加英國和其他國家的談判籌碼去對沖美國和歐盟,才可保持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適切性和影響力。

黃伯農_英國巴斯大學政治、語言及國際研究學系副教授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