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0月21日

邵家臻 專業議政

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10月3日出册,魑魅魍魎環伺,唯有逃離香港,治療囚錮之痛。可是,一樣難逃「白色恐怖」。

據聞《返校》是話題片,是有12項入圍今屆金馬獎的大熱門,也是大陸的禁片——在內地媒體出現的得獎名單,《返校》則直接「被消失」,一律以「XX」符號取代,更補充「有特殊影片入圍情況略去,影片請前往金馬官網查看詳情」。愈禁愈美麗,你愈禁,它愈紅。結果人在台中,買票入場,先睹為快。

電影的背景設定在1960年戒嚴時期一個偏遠山區的高中校園,並以「白色恐怖」作為時空背景,透過宗教、歷史、怪譚等文化要素來述說整個故事。我不想劇透,只好將八句撼動人心的金句,致所有追求自由的人們。

1.「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2.「人不是應該生而自由嗎?不就是看幾本書而已,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

3.「願你能平凡而自由的活着。」

4.「只要我們還活着,就有很多事是可以去期待的。」

5.「把所有的痛苦都留在過去,就這麼忘了不好嗎?」

6.「總得有人活下去,記得這一切有多得來不易。」

7.「我們有獸性和惡魔性,但也有着神性。有利己主義的欲求,但也有愛他主義的欲求。」

8.「我不會忘記的,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的。」

是的,《返校》跟記憶有關,記憶跟人性有關,人性跟7.21有關。

7月21日元朗白衣人無差別恐怖襲擊事件,多個媒體的跟進報道,均有片為證指明警方刻意隱形及放生兇徒。7.21是香港人的集體傷痛,也是集體憤怒,連保皇黨也不敢在這件事上盲撐警隊(除了何君堯),而張建宗也不是一開始就叫人不要糾纏7.21的。7月26日,張建宗在記招上說:「如果你要政府承擔責任,我們責無旁貸。警方的處理手法與巿民有落差,我絕對願意為處理手法向巿民道歉。」不過他代表政府道歉,立即引來警察隊員佐級協會的不滿和批評,政府便匆匆收回言論。說來荒謬,這個政府十分在意一個警察工會的不滿,卻毋須理會大部分香港人對警察處理7.21的不滿。

事隔三個月,10月17日,張建宗出席港台節目回應事件:「現在我們都向前看,大家不要再糾纏在7.21。」張建宗這句話真的是跟人大政協升官進爵之路connect了。「不要糾纏7.21」根本是過去三十年來中國官場、保皇黨及《環球時報》叫人「放下六四,有助中國向前走」的延伸。

這叫做統一口徑,不論是張司長和人大政協的,抑或是香港和中國大陸的。「發展才是硬道理」,「只要有錢,我們就是最牛逼的」,與中國接軌,便可以大條道理:為了發展,要剝奪農民的地;為了發展,要榨乾後代的資源;為了發展,要逼迫整個社會跟着大方向走,為了發展,要被過百人手持藤條怒打幾十分鐘,還要忍氣吞聲向前看。凡是異議的都是阻住地球轉,都是不識時務。暴虐、謀殺、迫害、酷刑、集中營、滅聲,只要為了發展,都是正當的。

都說在一個獨裁社會,記憶與遺忘就是權力與抵抗的一場鬥爭。獨裁者最歡迎他統治的蟻民沒有記憶,腦袋一片空白;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獨裁的統治者手上就能握有一切的記憶。從此,你甚至忘記什麼是鹿,什麼是馬;什麼是心臟,什麼是膊頭附近;什麼是人,什麼是yellow object;什麼是真獨裁,什麼是假普選。

記憶就是歷史,歷史是一切人文知識之母;一個城巿厭惡歷史和公義,還有什麼資格向人解釋什麼是「真」、「假」?

7.21是一條界線

政府多次呼籲香港人要與暴力割席,在一眾官員唸着蒼白台詞的背後,又是否知道7.21是一條關於暴力升級的界線?如果政府存心拆局,在五大訴求以外,把7.21兇徒一網成擒是最容易做的回應(反正只是黑社會,無謂攬炒),但現實是只約30人被捕,僅4人被控暴動,而且大部分被捕者已保釋。警察根本沒有公正執法,是警察自己親手示範如何摧毁一隊警隊。

拒絕遺忘,是為了保持判斷是非之心。在這紛亂時局,我們或感無力,但至少仍可以守護良知,不要「襲」以為常,對警暴和催淚彈放題麻木。

利君雅在7.21翌日,為全香港人吐了一口烏氣,質問林鄭為什麼塗污中聯辦國徽比元朗巿民受襲更重要?又問林鄭當晚做什麼?是否睡得着?是的,許多香港人看過7.21的影片後,都傷痛得夜不能眠,食不下嚥,好不容易才能稍為平伏,又有8.31,甚至10月1,以及後來的陳彥霖事件……最最最悲哀的是,我們都知這不會是句號,頂多是逗號、問號和感嘆號。不是我們不想放低,而是公義未被彰顯,沉冤未能得雪。

中國作家木心留給世界許多精采語錄,《魚麗之宴》有這樣的一段:「很多人的失落,是違背了自己少年時的立志;自認為成熟、自認為練達、自認為精明,從前多幼稚,總算看透了、想透了。於是,我們就此變成自己年少時最憎惡的那種人。」

不知道勸香港人「不要再糾纏7.21事件」的張建宗司長,覺得自己是「學精了」?還是心底裏變成自己最憎惡那種人呢?不理得那麼多,只知道什麼是「一句辣㷫香港人」。

邵家臻  立法會(社會福利界)議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