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1日
我們都知道什麼是自由之夏。由6月9日開始:61次集會遊行。各區超過200場警民衝突、4900枚催淚彈、1804粒橡膠子彈、366粒布袋彈、600粒海綿彈、10粒真子彈、9人以死明志、2363人被捕、406人被檢控、204人被控暴動罪。而更甚者,這些數字全屬暫時性,是迄今為止的簡單統計,它陸續有來。它是我城的痛和愛。
自由之名所行沒有好下場
在香港的自由之夏之前,早在幾十年前的美國,也有她的自由之夏(Freedom Summer),張鐵志在《想像力的革命》中為「自由之夏」補上一筆。「自由之夏」是指1964年的美國夏天一場公民運動,目的是推廣密西西比的非洲裔美國人的投票登記。由於選民登記及法例限制,非洲裔美國人一直無法獲得投票權。
運動期間,參與者受到3K黨、警方及當地政府的暴力襲擊,包括毆打、縱火、非法拘捕,致使3名參與者被謀殺。計劃最終並沒有如願促使很多黑人登記為選民,但卻對往後的民權運動產生重大影響。
在自由之夏之前,美國的新聞媒體很少關注南方黑人所受的迫害,但自此之後,它成為全國的熱點關注。張鐵志正是以美國那個激情與反抗的年代作基礎,闡述當代文青與憤青、思想家與行動者、異議者與創新者並存的一個時代。
美國和香港兩個「自由之夏」均命途多桀,像是注定在威權之下以自由之名所行的人和事都沒有好下場。但參與者都理不得那麼多,他們不是太儍太天真,也沒有以為改變可以一蹴即至;只是他們要浪漫一次,要「昂首,拒默沉,吶喊聲響透,盼自由歸於這裏。」John Lennon說過的「Everything will be okay in the end. If it's not okay, it's not the end.」就是這一種樂觀的迎戰精神,甚至是對endgame的另一種解讀。
整個自由之夏,很遺憾,我在監倉。由4月24日至10月3日,都是我的囚錮之夏(incarceration summer)。自由與囚錮不啻銅幣的兩面,牆外與牆內在這個意義上不會是平行時空。在這裏,我讀到《囚室之春》。這是台灣頭號政治犯施明德先生的獄中書簡。
1979年,台灣仍處於戒嚴時期,集會結社遊行等民主形式均屬「違法亂紀」的罪行。方從15年冤獄中走出來的施明德與當時的黨外人士,發動台灣戰後第一次的政治示威遊行,抗議國民黨迫害異見人士。此一衝擊,衝出了台灣第一個反對黨的雛形,也衝出了《美麗島》雜誌,以及台灣人對未來的憧憬。當然,也為施明德自己帶來了第二次牢獄之災。
一生兩次以「叛亂罪」入獄,囚禁超過25年。在暗室度過的日子,他不但沒有自暴自棄,反而微笑面對軍法大審,甚至在獄中展開長達4年兩個月的絕食抗爭,一次又一次在瀕死邊緣,他被強迫從鼻胃插管灌食……而《囚室之春》是他在1989年8月22日在三軍總醫院羈留時寫成的。
違法亂紀與囚室之春
施明德由「囚室內的盆栽有萎黃了,沒有生氣了」說起,談到沒有光,植物很難生存下去;沒有光,人會活得不像人。而他偏偏就是個長年見不到光的人,並且從中淬礪出「不屬於今天,但一定會活到明天」的驚人鬥志,以及他的囚犯哲學:
第一,囚禁只是一種失去空間換來時間的生活狀態。所謂牆外的自由人雖享有空間,但為世所逼,沒有時間,而囚犯的空間是如斯有限、侷促,但卻換來了時間。牆外牆內的不同,自由人與囚犯之別,正是在空間和時間上的不同而已。
第二,不要求環境適應自己,應該要求自己適應環境。囚犯的環境總是被決定或被支配,該往何處,該如何與人相處,該接受什麼生活條件,全都不是自己所能要求的。身處這種環境,若不收斂自己的企圖心,仍時刻放縱自身的慾望,要求環境順服自己的心願,只會給自己增添苦惱和哀愴,削弱自己的生機。
第三,拒絕接受絕望意識。絕望如影隨形,揮之不去,但一個囚犯任由絕望控制心靈,只會被腐蝕意志,「最後還墮落地廉售其操節。」施明德表明自己了解絕望的可怖,但拒絕絕望的侵襲,排斥絕望的方法,不是唐吉訶德式的自我開解,而是分析——當下的「結論」只是浮現在表層的結論,而不是最後的結論,待情勢改變,現在的「結論」也自會被推翻。憑着這三點,他不把坐牢當做生命的休止或悲劇的延續,而是一股內在催促力,使意志未曾崩潰,精神未曾分裂。
之所以在自由之夏談到囚室之春,是因為freedom is not free。身為在囚抗爭者,看着牆外的遍地開花或遍地開戰,不是乾着急,而是心裏不得不作出最壞的打算——many others have paid the price of their beliefs before me, and many more would do the same。不久將來,被政治檢控而收監的人會愈來愈多,由單位數字好快就到雙位,以至3位;更重要的是,這不是抗爭的休止或悲劇的延續,而只是另一個命運共同體的相認和相遇。香港人,反抗!
邵家臻_立法會(社會福利界)議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認衰 |
上一篇: | 十大房屋建議實踐全民安居願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