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8月26日

龍子維

減碳是懲罰住在偏遠地區的人?

大家這兩個月參與遊行的次數,可能比過去數年參加的次數還要多。不過,大家有沒有想過,原來政府逼迫市民搭車搭船去示威遊行,竟然可能讓我們成為產生大量碳排放的兇手?

我必須自首——因為根據政府的低碳生活計算機,我的全年碳排放量高達6.4噸,絕對是全球暖化的幫兇。

無意成為碳排放「大嘥鬼」

我這個碳排放「大嘥鬼」的生活是否日日開冷氣、家居長開燈,因此用了大量由化石燃料產生的電力?

其實,我的用電量很低。家庭平均每月電費和煤氣費不會多於100元,每日產生的家居垃圾不會多於5公斤,計算出來的家居碳排放只有0.4公噸,佔我全年碳排放的6%左右。

那一定是因為你吃了很多肉了!我也不否認我喜歡吃肉,估計一星期至少有3至4日有吃肉,每次大概有2両半的份量(網站說是成年人一隻手掌心的大小及厚度),每星期大概飲3包預先包裝飲品,得出來的個人食物碳足跡是1.7公噸,佔我全年碳排放的27%。竟然又不是最主要的碳排放。

至於買衫——對於一年不會買多於5件衫或鞋的我來說,全年碳排放不足0.1公噸,所以不可能是這裏出錯。

原來佔了我個人碳排放67%,足足有4.3公噸的項目,是因為交通出行【表1】。

 

我是沒有私家車的,出入主要都是靠公共交通工具。居住在大嶼山,工作地點在西環,所以我的交通出行模式,主要就是巴士、渡輪和步行,在周末的時候會乘搭港鐵。保守估計,一個星期會有5小時花在巴士、5小時花在渡輪、然後2小時花在港鐵。

坦白說,計算的結果令我非常驚訝。這代表什麼?即使我在家完全不用電、不用煤氣、不吃肉,變成很多人心目中的環保鬥士;但假如我要一星期5日去上班,單單是交通出行,人均碳排放竟然已高達4.3公噸!

假如大家不知道人均碳排放4.3公噸的意思是什麼的話,可看看香港2016年的人均碳排放量是5.7公噸,以全球的尺度來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碳排放「大嘥鬼」。根據政府剛發布的「長遠減碳策略公眾參與文件」,香港2020年的人均碳排放的目標是少於4.5公噸,2030年的目標是3.3至3.8公噸【表2】。文件希望我們討論2050年香港人均碳排放的目標,但如果要達致全球暖化低於攝氏2度的目標,2050年的人均碳排放目標就必須是2公噸。

 

這意味,假如香港的巴士及渡輪在將來未能全面電動化,而我又未能轉乘港鐵的前提下,單單是我交通出行的碳排放,就已經超越香港2030年人均碳排放的目標。即使我有良好的意願,生活上完全減低碳排放,但單單是我住在偏遠地區的事實,便已經令我不能成功達致減排的目標。

其實有一個辦法可以大幅度減少我的碳排放量:就是由今日開始,我不再乘搭巴士及渡輪,轉為全面乘搭港鐵。這個單一的行為轉變,可以令我的碳排放量由4.3公噸,大幅減少至0.2公噸!

可惜的是,政府的低碳生活計算機並沒有給出碳排放量可以大幅度減少的理由。我的估計是,由於港鐵是以電力推動,再加上乘搭人數眾多,所以平均每個人的碳排放可以壓縮到一個很細的數字。

政府應提減碳方法

令我納悶的是,政府的「長遠減碳策略公眾參與文件」既然如此強調個人參與及改變生活習慣,為什麼不在網頁的設計上多下工夫?與其用一個下拉式的選單,巨細無遺地列出所有問題的意見選項,何不設計出一個更互動的元素,就像筆者嘗試在整篇文章所闡述的,找出減碳目標與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連結?例如幫助公眾在生活中,找出哪一項生活習慣排出最多的二氧化碳?

在政府整份的「長遠減碳策略公眾參與文件」中,面對如此重大的減排目標,實際着墨如何去做的篇幅實在少得可憐。政府在附錄文件所列出的節能措施,原來只能減少每年170萬公噸的碳排放。如果舉回我的個人例子,即單單住在偏遠地區便會因通勤而每年產生4.3公噸碳排放的事實,只要有50萬名像我一樣需要跨區工作、日均交通時間多於兩小時的打工仔(而又不乘港鐵,只乘巴士的話),一年埋單計數便有200萬公噸的碳排放了。

即使政府不嘗試引入碳稅、或是立法分階段全面淘汰燃煤發電廠等「激進措施」,至少也應該在公眾參與的設計上,為一眾面對無限選擇的公眾,提供最合理、最精心推算的預設選項(defaults),例如一個居住屯門須往中環上班的人,他的生活習慣應具體地如何改變,以達致政府設定的目標。否則,單單給出一個宏大目標,然後「鼓勵」公眾過低碳生活的呼籲,不是正正在懲罰我們這些住在偏遠地區的群眾嗎?

一眾出入使用私家車的高官,應該無法理解上班時間擠進港鐵的痛苦;假如減碳是意味我必須在餘生只能乘搭港鐵而不能乘搭巴士返工,這樣的減碳「貼士」,應該沒有人會想實行吧。

筆者在此強烈呼籲,為了不讓偏遠地區居民都不情願地成為碳排放「大嘥鬼」,我們應該為個人福祉(及在巴士上獲得足夠睡眠)着想,游說社會各階層推動公共交通全面電動化。

龍子維  影子長策會成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