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6月15日

高德禮

高教研究資助機制須作改革

根據統計署數據,高等教育研究開支佔本港研究與發展總開支超過五成。因此,這筆研究開支能否用於最佳的研究項目之上,會對本港整體基礎研究及知識發展有着重大影響。

目前,大部分高等教育研究資助都是以「同行專家評審機制」(peer review mechanism)分配的。在這機制下,學者向研究資助機構(例如研究資助局或所屬院校)提交研究計劃申請資助,這些申請則由資助機構委任來自相關研究領域的其他專家學者(即申請者的同行)按照特定準則,例如對社會或知識發展的貢獻,進行評審挑選。

同行評審 不良回饋

評審機制背後的理據是,相關領域內最優秀的學者能夠辨識最優秀的研究計劃。可是這個一直以來備受「尊重」並認為是「最理性」的評審機制,近年卻在先進國家備受批評。

牛津大學一位神經心理學家批評機制的評分「惡名昭著的不可靠」。諾定咸大學另一位計算神經科學學者也對機制作出同樣的強烈批評。

由於這評分不一致,不少學者質疑一個研究計劃能夠成功得到資助,是否只是純粹靠「碰運氣」——由誰評審哪一個申請的運氣。假如真是這樣,這就表示評審的結果是非常任意的了!

另一方面,已故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藥理學家布拉克爵士(Sir James Black)則批評同行評審機制,會系統性地向主流研究方向傾斜及抗拒嶄新意念。他批評說:「匿名同行評審機制是科學創新的敵人。專家們偏向於正統。」

布拉克警示機制偏頗,會導致一個危險結果:不良回饋(undesirable feedback)。在這回饋過程中,申請者逐漸察覺到跟隨正統的研究計劃會較容易通過評審而得到資助;為了獲取資助,即使他們相信嶄新的意念更有機會帶來突破,他們也會避免以這些意念撰寫申請,而只會按主流研究方向撰寫申請。這不良回饋會不斷鞏固機制的偏頗,最終摧毀科學創新。

按布拉克的思路,倫敦大學學院一位科學及數學歷史學者家有這樣的批評:評審機制窒礙知識發展的原因,在於它排拒嶄新意念和方法;這導致那些流行卻無法有所突破的研究項目得以持續進行,這最終減慢新發現和發明的速度。

除以上批評外,學者也對評審機制的高昂成本,尤其是對申請者造成的負擔表達憂慮。華盛頓州立大學一博士後研究員便抱怨說:「研究員被要求花太多時間在討錢上,反而真正做研究時間卻不足。」「假如申請的要求能夠改革,研究員的研究生產力將會大大提升。」

史丹福大學醫學院一名科學家則批評說:「研究資助制度已失效,科學家再沒有時間進行科學研究。……科學的目標是擴闊人類知識的基楚,並以此發展新的應用。這是科學家投身科研的目的。要求他們花費大部分時間撰寫資助申請是不理性的。」他認為:「是時候認真考慮如何取代現時資助的方式了。」

必須強調,以上批評並非只是個人意見,相反,它們有實證研究的支持。就着專家評分不一致這方面的證據,兩項相關研究值得參考。第一項發表於2011年。這研究利用統計方法,分析2009年度所有向澳洲國家衞生與醫學研究委員會提交的資助申請的評分。它發現假如改變評審小組的組成,59%原先取得資助的申請,可能變成被拒資助,而20%原先被拒的申請則有可能取得資助。

第二項是2018年發表的研究。這研究模擬NHI的評審過程,重新審閱獲得資助及最初被拒但最終獲得資助的NHI申請。研究採用3種不同的指標量度專家之間的評分一致性。模擬評審的結果顯示,專家的評分完全不一致。此外,模擬評審的結果也有別於原本NHI的結果;模擬評審的專家對獲得資助的申請及最初被拒資助的申請均有正面的評價。

這研究的一個結論是,就着那些質素已超越某一水平的申請,評審機制的挑選結果是完全任意的。這意味,專家評審機制可能只適合用以分辨良好及差劣的申請;機制似乎沒有能力從眾多良好的申請中挑選出最優異的。

資助申請 成本高昂

就着專家抗拒創新意念這方面的證據,我們可參考一個2016年發表的實驗結果。實驗在一個真實的資助評審中進行;結果顯示,專家普遍都對非常創新的申請給予較低的評分。主持實驗的學者推想,這是由於專家已有的學識未能讓他們對這些申請的優劣作出判斷,因此他們的評審往往會出錯。

事實上,早在2000年代,美國就有觀察指出NHI具創意的研究申請的數目持續下降,並對如何使評審機制更能接納創新意念表達關注。

關於評審機制成本高昂這方面的證據,紐西蘭的一個估算就顯示,機制運作的總成本,包括行政費用、撰寫及審閱申請所需的時間成本,可高達整筆資助撥款的20-35%。在英國,相關的估算則是資助撥款的10-17%。在這總成本中,單單撰寫申請的成本就佔了70-85%!換句話說,評審機制的成本幾乎主要由申請者承擔。

另一項調查研究可為我們進一步剖析評審機制對申請者造成的沉重負擔。調查顯示,2012年度澳洲國家衞生與醫學研究委員會資助申請中,研究員平均花費了38個工作天撰寫申請計劃。由於這一年度共有3727份申請,調查推算單單這一年的資助申請,總共便花費研究員550年的工作時間!

以上證據再次警示專家評審機制確實已經完全失效。機制成本高昂,卻不能出挑選最佳的研究計劃;機制窒礙創新,更虛耗學者寶貴的研究時間。

如果國外的經驗同樣反映香港的狀況,那麼我們的專家評審機制確有必要進行全面的檢討及改革。我們提議,針對出了最大問題的兩個評審過程進行改革。

雖然專家未必能從眾多良好的申請中挑選出最優異的,他們卻一般都可以分辨出良好及差劣的申請,故此我們提議,把專家的角色集中於淘汰最差劣的申請之上,例如那些完全不可行或方法上有缺陷的申請。具體地,專家只須把申請分成「可資助的」及「不可資助的」兩大類。

由於現時評審機制從結果上看,實際已經是以「抽籤」挑選資助申請,雖然現時的「抽籤」只是「隨意」而非「隨機」,故此我們提議以隨機抽籤的方式挑選申請。具體地,我們提議以抽籤方式從「可資助的申請」名單中隨機挑選出最終可獲資助的申請。

隨機抽籤不單可以消除現時評審機制的偏頗及隨意性,它也可把機制模擬成真實的科學發現過程。根據兩位科學家的歷史回顧,歷來的科學革命都沒有共同的模式。變革性的發現可起源於解決實際問題的嘗試,也可起源於偶然的發現,或忽發奇想的靈感,或不同觀察的滙集。

隨機抽籤 效果更佳

由於隨機抽籤可以挑選到所有類型的研究計劃,他們認為這方法可加快變革性發現的出現。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劍橋大學一位研究員進行的電腦模擬實驗發現,隨機抽籤比專家評審更能挑選到探索新理論及新方法的研究計劃。

其實「以抽籤分配研究資助」這意念在先進國家的學術界中已受到不少重視;它絕非我們的創見。紐西蘭國家衞生研究委員會及福士基金會均有採用這方法來分配研究資助。

英國國家科技藝術基金會更預言這意念在2019年會愈來愈被人接納,這甚至可能包括一些最大的資助機構。它期望隨着更多的資助以隨機分配,研究員就毋須再花費時間沒完沒了地撰寫申請書,而可專注於創新工作。

我們必須強調,落實以上改革建議並不會帶來任何風險,並只涉及輕微的改變。改革不涉及風險是因為現時的機制已是一個「非隨機」的抽籤機制,把它改成「隨機」的抽籤機制,只會帶來好處——促進本港高等教育研究創新。

改革只涉及輕微的改變,是因為現時的專家評審及申請程序將會完全保留,唯一的改變是專家及申請者須花費在新制度中的時間會減少。因此,除非反對者能證實外國的經驗並不適用於香港,否則絕無理由不立刻撥出部分高等教育研究經費,用以試行我們的改革建議。

高德禮  香港民主促進會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