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5日
大英博物館的「百物看世界」全球巡迴展覽,令人期待已久,終於期待到香港。記得數月前,參觀阿布扎比羅浮宮後,寫了多篇介紹「未來博物館」的概念,以及歷史如何結合大數據;大英博物館這個策展有點異曲同工,都是通過重構歷史文物,帶來不一樣的整全世界演化史觀。
對不少入場觀眾而言,似乎尚未能領略策展背後的精心安排,除了葛飾北齋的《富嶽三十六景》,就不容易找到「打卡點」。
所以建議入場前,先閱讀BBC出版的《看得到的世界史》,入面介紹了100件展品每一件的來龍去脈,還有它們的相互關連。因為種種原因,世界各地展出的100件物品都有一定調整,但脈絡上還是一貫的。
整個計劃的源起,就很打破傳統:BBC製作一個電台節目,邀請大英博物館介紹100件代表性館藏,每周一件,館長因此發下英雄帖,請專家提供自己的演繹,結果構成一個政治正確、又幾乎涵蓋人類歷史所有課題的清單。這些文物不少並非家喻戶曉,重要性必須通過專家解構,才能彰顯。
最有趣的是,電台節目完全沒有畫面,打破「有圖有真相」定律,BBC卻知道在這個「後真相時代」,每人都有自己的想像,所以就讓專家們用盡功力,形容那些文物的模樣特色,想不到引起聽眾各自表述的想像空間,反而更勝現場參觀。
全球化其實早已開始
對習慣了切割式閱讀歷史、文化、國際關係,乃至萬事萬物的朋友,以小見大的策展,可謂衝擊性的。「百物看世界」就充滿這樣的衝擊,例如介紹中國元代青花瓷時,特別強調它和伊斯蘭世界的淵源,以及蒙古帝國在促成全球化的角色;旁邊的展品是3件陶碟、陶碗,看上去充滿中國風,近觀才發現阿拉伯文,那是鄂圖曼帝國出品,反映當時的全球化crossover起碼在上流社會,已相當風行。翻查BBC出版的原着,鄂圖曼帝國的展品本來是蘇萊曼大帝的花押,在香港換成了由花押啟發設計的中國風陶器,更親切,也更好說故事。
另一個例子是日本製造的柿右衞門大象,下面卻放了一個基督小雕像,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實互有因果。當時日本尚在鎖國,但通過長崎的荷蘭商人也能了解世界,知道了印度大象,於是製作這些擺設供西方消費。
而基督像不少來自果阿,今天它是印度一部分,歷史上卻長期作為葡萄牙殖民地,成了耶教文化傳到東方的重要飛地,和澳門、東帝汶,乃至曾短暫被葡萄牙商人用作大本營的長崎,構成了全球貿易網。今天貌似理所當然的全球化,其實早已開始。
(編者按:沈旭暉著作《平行時空2 – 解構本土主義崛起的世界》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Neil MacGregor(1946-) |
上一篇: | 金融科技與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