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3月16日

社評 社評

政府「割肉」能更有效穩住經濟

每年人大閉幕後的總理記者會例必是傳媒焦點,中外記者都盡力把握這機會向北京政府最高層官員直接提問,以了解中國的最新情況及未來動向。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調低了增長目標,經濟問題自然是焦點。周五上午,路透社記者劈頭就問,李克強總理推出二萬億元人民幣減稅降費措施及加大基建投資,是否意味中國經濟問題比預期嚴重;又希望知道當局會否採取更有力措施如取消房地產業的限制以刺激經濟。李克強的回應相當有針對性,說記者既喜歡單刀直入,他也來個開誠布公。

直面逾千名記者,總理真的沒轉彎抹角粉飾太平,坦然把國內經濟的困難攤開來講。首先,他承認經濟確實遇到「新的下行壓力」,外圍也在放緩,以致中國政府不得不把今年GDP增長目標下調至百分之六至百分之六點五,比去年的百分之六點六為低。他解釋設定較寬區間是為了跟去年的增長率對接,不會讓經濟運行滑出合理範圍;另一方面由於各種不利因素包括保護主義可能帶來較大衝擊,須要保留彈性,但強調中國政府手上還有大把「彈藥」或政策工具可頂住下行壓力,例如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減息,甚或進一步運用赤字預算等。

李克強又表示,推出二萬億元減稅降費措施數額巨大,且直接惠及企業與消費者,再加上政府致力降低小微企借貸成本,這些都有助激發市場活力及潛能,比搞什麼量化寬鬆或大增貨幣供應之類的「大水漫灌」做法有效得多,也更能支持中國經濟保持長期穩定向好趨勢。

此番務實解說能否紓減各界特別是外國傳媒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憂慮,尚待觀察,但從李克強的態度看,中國政府絕對沒有低估當前的困難,並且願意提出對策,肯定比重複「一切受控」之類的虛話貼地得多,反有助增加市場信心。

從數據上看,中國經濟今年增長目標無疑比去年稍降,更是二十九年來最低增速,惟絕對沒有理由過分看淡。皆因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GDP總量高達九十萬億元人民幣(約十三萬五千億美元),期望像以往那樣年增長率動輒百分之九、十,乃不切實際。 再跟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美國去年GDP增幅不到百分之三,歐盟只有百分之二,日本更低至百分之一,即使中國今年僅僅達到百分之六的增長下限,仍然遠比外圍優勝;把中國經濟描繪成危機重重甚至快將崩塌,若非刻意唱淡,就是太悲觀。

至於主要採取減稅降費作為頂住經濟下行壓力的措施,反映出中國汲取了歷史教訓。二○○八年金融海嘯後,當時的北京政府為了防衝擊,「放水」四萬億元穩經濟,結果從中央到地方猛增基建投資並且層層加碼,沒多久就出現大量大白象工程,以及泛起各種無無謂謂投資泡沫(普洱茶、法國紅酒也炒至天價),造成的損害及結構失衡影響極深。

今次的二萬億元「救市」方案,意味把錢直接從政府放回企業、民眾口袋裏,減少經過政府政策或什麼新投資項目發放資金,大大降低了利益落入國企、地方政府企業或少數特殊利益集團手中的機會,對穩定整體經濟固然實用,也更能令民間企業、消費者直接感受到好處。

中國GDP增長逐步放緩形成新常態,再顧及人口老化、新增勞動力下降等結構性問題,政府已不能單靠「打補針式」大規模刺激措施拉抬經濟,必須改為加強利用市場力量改善資金和資源的運用效率,以提升生產力、創新力及內部消費,而持續減稅降費就能發揮這樣的作用。

然而,大刀闊斧減稅降費及要求地方政府、國企向市場及企業讓利不容易,因為箇中觸及大量特殊利益,又令各級政府官員要過緊日子,他們在執行政策時恐會「打斧頭」,甚至遊走於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導致效果打折。李克強總理在記者會上形容今次減稅降費二萬億元為政府「割自己的肉」,顯見他深明要求「壯士斷腕」面對的風險與困難。問題是,各級政府若忍不了痛,不肯全面落實中央政令,則激發民企及市場活力將事倍功半,到時中國經濟表現才真正讓人擔憂。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