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3日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終於出台,中央官員及粵、澳代表周四雲集香港出席宣講會。閱覽11章、逾60多頁的規劃綱要,觸及的範疇既廣泛又細緻,然而於香港社會而言,最關心的是會否「被規劃」。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多番回應相關質疑,強調香港早便參與草擬,不存在「被規劃」,又說按照綱要,政策須符合「一國兩制」要求,而香港的國際城市地位與連繫,正好發揮作用。
港早納全國發展藍圖
大灣區發展過程之中,香港是否「被規劃」?憂慮者不止民主派或政府眼中的反對派議員,社會上也有部分輿論抱着相同論點;當中不排除誇大其詞或驚弓之鳥,但大家關注「一國兩制」是否走樣變形、香港優勢會否遭削弱,並非全然無的放矢。綜觀近年香港愈來愈多「政治禁區」,諸如參選者和當選者隨時被褫奪資格,或者台灣的大學不能維持「國立」二字,令人擔憂在林林總總框架界限下,香港跟其他內地城市逐漸變得無差別,這些情緒可以理解。
彭博新聞有評論文章談及大灣區的規劃綱要,道出了香港人的顧慮。文章指出,香港的法治與資訊自由是吸引外國投資者的重要元素,但讓人不安的是,規劃綱要在侃侃而談香港與內地更緊密合作之時,卻未有說明如何保存這些固有優勢。
大灣區發展已是中央政策,香港與內地更進一步融合,哪管喜歡或抗拒,已成必然趨勢。事實上,若形容香港「被規劃」,並非始於今天大灣區規劃綱要出台。十多年前,內地政府已提出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即「9+2」經濟圈,後來港府提倡一小時生活圈概念。中央在2011年制訂的十二五規劃綱要,也有一個獨立專章談「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旨在「詳述香港特區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功能定位」;當中,中央議定要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貿易及航運中心的地位,及支持香港發展六大產業。5年後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央再次為香港的發展作出謀劃。因此,香港早已納入內地的發展藍圖,大灣區的規劃綱要只是往前多走一步。
須維護發揮固有優勢
隨着中港生活水平日漸拉近,交通便捷,交流頻繁,即使沒有大灣區規劃綱要,港人與內地已漸見「融合」。在娛樂層面,內地劇在香港不乏捧場客,年輕一代北上吃喝遊玩甚普遍。潮流底下,與其對「被規劃」感到惶恐焦慮,倒不如積極面對。
細看規劃綱要,香港獲賦予吃重角色,透過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及國際法律中心等等,帶動大灣區其他地方發展。中央和特區政府強調「憲制新秩序」,即講「兩制」更要講「一國」、遵守《基本法》更要遵從國家憲法,與過往大家對「一國兩制」的理解和體會並不相同。可是,目下的香港,於中國而言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優勢,那就是香港過去多年來建立的國際地位與聯繫;而要保存優勢,並非單靠硬件如基建與資金,還需要維護香港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法律體制、以及言論與資訊自由。
當然,最有能力維護香港優勢的,應該是北京和特區政府,但任何人若珍惜香港的一制,應在能力可及的範圍內,讓香港行之已久的優勢得以保存或繼續好好發揮下去;那既可從高層次的管治制度做起,也可以從自身一小步開始。過去多年來,香港即使是彈丸之地,其生活文化和城市制度都曾對內地產生一定影響;現在或許形格勢禁,但與其一味的無奈,不如好好去面對。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從醫療亂象看人口政策的後果前因 |
上一篇: | 政助「不負責」拉票致甩轆 遭聲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