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月30日

熊永達

讓市民分享三隧分流的紅利

1月22日,陳帆局長對「三隧分流」方案信心滿滿,上午向公眾表示,只要有一絲希望還會堅持提交立法會表決方案;下午就召開記者招待會,宣布暫時撤回方案,用兩個月時間,繼續游說立法會議員。

這樣的急轉彎,予人一種印象:政府挫敗;我的印象是,政府急流勇退。明知不可為,暫時退一步。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政府仍然有決心推動「三隧分流」方案。事實上,永久擱置方案,什麼都不做,比迎難而上容易得多。

新增收益應用來解決擠塞

政府願意多投放兩個月時間,盡最大努力推動方案,以圖紓緩困擾社會多年的隧道擠塞困境,是值得讚賞的,但政府必須回應社會及議員的關注,方案不可能原封不動闖關,希冀幸運到來。如今民意的表達,反映市民看不到利益所在,這是政府必須反省的。

「三隧分流」方案主要針對私家車,理由是他們佔使用三隧七成的行車量,增加紅隧收費由20元至40元,西隧由70元減至50元,令部分私家車從紅隧轉往西隧,達到分流效果。而東隧相應調整收費至紅隧水平,不會令紅隧交通擠向東隧,避免加劇東隧擠塞。

「三隧分流」方案預期會減少交通擠塞,令所有過海交通都受惠。每天乘坐過海巴士的約400萬市民,以及乘坐小巴的約100萬市民,都會兩方面得益,一是省回行車時間,二是免除隧道收費,減輕巴士小巴加價壓力。

紅隧和東隧的所有車輛都會節省行車時間,使用西隧的車輛會比現時行車時間稍長,但節省20元隧道費。這些似乎是顯然的道理,卻好像秀才遇着兵,有理說不清;市民似乎沒有理解這些收益,更難理解減少廢氣排放和能源消耗的社會利益。

要讓社會感受到利益,政府必須讓每一位市民看到受惠。其實「三隧分流」方案向兩條隧道的私家車增加收費,除了把部分新增的收入撥向西隧,政府還有相當可觀的新增收入。政府把這些收入撥入庫房,是為人詬病的一個主因。有人質疑,政府是否利用解決交通擠塞為藉口,增加庫房的收入?政府必須解除這心魔,讓市民看到政府是一心一意解決交通擠塞困境,並無他想。

全世界大城市包括倫敦和新加坡推動道路收費,都有一個明確的財務安排,反映政府是一心一意解決交通擠塞的困境,所有道路收費產生的收益,都會用於進一步解決交通擠塞的措施,或者提升公共交通服務。「三隧分流」方案似乎就缺少了這一關鍵的安排;當政府考慮修改原方案,爭取市民和立法會議員支持的時候,應該填補這一缺口。

「三隧分流」方案產生的每年額外收益是以億計的。如果能把部分讓巴士和小巴乘客共享,每人都可分得紅利,那市民會看到即時利益。

調低東紅隧收費闖關下下策

根據現時三條過海隧道每天平均車流,紅隧有11.3萬、東隧7.7萬、西隧6.7萬。當實施「三隧分流」,假設有1萬部家車從紅隧轉往西隧,那西隧私家車約增至每天4.5萬輛,政府每天要支付西隧90萬元。

紅隧私家車流跌至3.9萬,而東隧私家車流保持4.4萬,那政府從紅隧的新增收入是78萬,東隧是66萬,扣除支付西隧,每天還有約54萬新增收入,每年就是1.9億。

如果政府能遵從道路收費的原則,把每年以億計的新增道路費,進一步改善塞車和提升巴士小巴等公交服務,包括補貼乘客,讓市民分享「三隧分流」的紅利,那會比政府千言萬語來得實際。

如果政府修改「三隧分流」方案是調低紅隧或東隧的收費,而調整幅度純粹是政治交易,毫無科學依據,那只會令政府日後的決策變成隨意,無理可依;調低收費只會消減分流的效果,削弱紓緩過海隧道擠塞的力度,是下下之策;讓市民更能分享「三隧分流」的紅利,才是正道。

熊永達  香港運輸研究學會資深會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