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月12日

孔永樂

從中環灣仔繞道看香港經濟發展的困境

中環灣仔繞道將於本月20日分階段開通,日後駕駛者從北角隧道入口或清風街入口進入繞道,預計約5分鐘便可到達中環。通車初期會否出現問題,仍待觀察。不過,從中環灣仔繞道的興建過程中,可思考為何近20年的香港經濟發展一直欠佳。

自回歸以來,香港的經濟表現普遍不及內地主要城市。30多年前,深圳經濟總量只有香港的千分之一,但近年深圳的GDP已接近、甚至超越香港。從《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自由行至近年來「一帶一路」倡議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中央政府一直給予香港不少政策優惠和支持。

香港的社會及經濟制度仍然展現其獨特之處,但過去都市經濟的鰲頭地位逐漸由內地城市取代。主要原因並不在於中國的國家發展規劃,而是香港沒有按實際情況進行改革,以應付二十一世紀裏愈來愈龐大的內地及國際市場。

運輸網絡是最明顯的例子,香港一直扮演統籌角色,連繫進出中國的國際通道。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後,每天經海陸空進出香港與中國大陸邊境的貨品愈來愈多,貿易生意理應愈做愈好。然而,在物流運輸方面,香港本地的交通網絡一直為人詬病。即將開通的中環灣仔繞道,便希望紓解港島區、特別是中環及上環的交通情況。

三隧免費 試行一周

繞道全長4.5公里,卻需時接近9年才完成,當中還未計算因多次官司而令填海工程延誤。事實上,不少中環及上環道路都需要規劃。以筆者所知,有食品供應公司會選擇寧願放棄中環及上環的生意訂單,主要原因在於泊位及運貨的問題。

港島區的中環及上環等地著名酒樓林立,但狹窄的街道不容許貨車停下卸貨,附近的停車場又嚴重不足,這令停車場每小時的泊車成本變得昂貴。整體而言,香港交通網絡欠缺更新,道路設計及停車場已未能應付需求,基本上仍然維持回歸前的格局,這完全忽略了中國經濟及本地經濟變化後的情況;加上在獨特的市場機制下,紅隧、東隧及西隧欠缺分流,每天製造額外的社會成本,損耗香港競爭力。

現時有一種看法,我們可以等待繞道通車後觀察車流走向,然後才決定「三隧分流」的最終方案。筆者不清楚觀察需時多久,而且理論上「三隧分流」方案亦會影響繞道的車流量。

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才能得觀察到一個較客觀及現實的三隧車輛使用情況,再建議三隧的「合理」費用?筆者認為,或可試行一星期免費使用三隧的方案,當公共汽車的使用量不變時,我們從一周的實際情況可以大概知道其餘車輛在上班日及假日的使用情況,最後再建議調整各隧的收費。香港的交通會否變得混亂?有可能,但一周的數據將有助思考如何根治香港長期的過海擠塞問題。

機場港口 急待改變

事實上,不單陸路運輸,香港的機場及貨櫃港口都需要改善。上世紀啟德機場已經飽和,港英政府回歸前便規劃建設新機場。1998年,新機場在大規模填海的赤鱲角落成。

可惜的是,自此香港航運發展也似乎停留在回歸前的階段,即使每年客運量及貨物吞吐量已由1998年的2863萬人次及162萬公噸,升至2017年的7290萬人次及505萬公噸,香港機場現時只有兩座客運大樓,第三跑道仍未落成。

至於新加坡4號航運大樓已於2017年啟用,5號航站樓已在規劃中。內地高速發展也帶出「要致富、先建路」的道理。香港的運輸問題必須重視,不然香港的對外貿易、甚至經濟發展經常會受到限制。

這也關乎香港如何配合中國的經濟崛起爭取最大的收益。去年,高鐵香港段及港珠澳大橋相繼啟用,香港與內地各地的人流物流預料會更加快捷順利。然而,香港市內的情況又是另一回事。當香港的基建與時並進,進一步提升服務及現有優勢,才更有意義。

香港的經濟屬外向型,由於殖民地的歷史,過去一直成為英國及歐美公司在亞洲的商業中心。截至2017年,根據《公司條例》註冊的本地公司總數達130多萬間,同時亦是不少跨國企業的集中地。

香港資訊開放、金融法律制度健全,在世界的投資及貿易環境裏已建立難能可貴的聲譽及認同,這是香港獨特的優勢。不過,現時非英國及歐美的全球經貿比率正不斷提升,香港吸引外地遊客及外地投資者時,硬件軟件等都要充分準備。例如,俄羅斯企業代表到香港商務訪問,在香港社會裏難以找到廣東話與俄語的即時翻譯員,普通話與俄語則較多選擇。在此情況下,若然香港的企業代表或年輕人未能學好普通話,這將會錯過不少商業機會。

技術工人 明顯欠缺

這也帶出另一個重要問題,當本地欠缺相關人才,而聘請外地人才又手續繁瑣,最終令勞工成本大幅上升。

中環灣仔繞道建造費用達360億元,差不多是全世界最昂貴的道路,而高鐵香港段也出現相似情況;造價高、時間長,這顯示香港根本欠缺足夠技術工人。現時沙中線工程不斷傳出負面新聞,筆者預料在人手(包括監督人員)充足下,情況可能會有所不同。

當基建、人才及服務等不斷提升後,筆者相信香港的經濟環境會愈來愈多機會。香港一直是中西文化薈萃之地,也是世界著名的旅遊、美食及購物天堂,能聚合國際優秀人才。另一方面,香港不少本地企業在亞洲,全球都有廣泛及多元化的業務。

過去20多年,香港已錯失不少機遇,未來香港需要主動進行內部改革,才能發揮更大的優勢,在複雜的國際環境裏也能找到較好的發展方向。

孔永樂  城市智庫成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