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月10日

熊永達

為過百萬人利益 應讓三隧分流上馬

三隧分流的方案提出以來,兩個月過去,會受影響的個人或團體沒有強烈反應,只有個別立法會議員受訪時,表達保留和一些修改的意見;在現時施政艱困的歲月,這已是不差的反應。

政府如期向立法會提交三隧分流的方案,雖然沒有把握能獲支持通過,但可做的都做了;能否給予社會一個改善過海交通擠塞的希望,讓每天超過百萬過海的市民有機會受惠,便要依靠議員的整體智慧了。相信議員會看民意轉向,亦會照顧社會整體利益。

反對理由 隨便可找

在當今利益紛紜的社會,「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哲理成為主流,任何涉及各方利益的方案都難有共識,只能是多數壓倒少數,令少數人不快。政府可做和應該做的,是盡量減低不愉快。

政府的三隧分流方案,肯定不是一個完美方案,要找理由反對,十分容易。這裏隨便可以列舉反對的五大理由︰

一、政府不應該補貼西隧大財團,明顯是向財團輸送利益;西隧狂加隧道收費,令大部分車輛使用紅隧和東隧,是造成兩隧擠塞的元兇。補貼西隧,等同默認這種不良經營手法,政府不應為之。

二、三隧分流方案只針對私家車和電單車,對這兩類車不公平。政府的三隧分流方案主要目的是紓緩紅隧交通擠塞,紅隧擠塞是由每輛車造成的,每輛車都有責任,不應該只針對私家車和電單車,而不針對商用車。

三、這個方案實質是要紅隧加價,由20元加至40元,東隧亦由25元加至40元,加幅太大。現時使用東隧的車輛,沒有得益,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四、西隧現時交通暢順,緊急時可以作為快速過海通道;把隧道交通分流到西隧,會令全部3條隧道擠塞,得不償失。

五、解決交通擠塞,是要建多幾條過海隧道,而不是不斷調高隧道收費,政府建路根本就不應該收費。

若抽空環境,這些說法都有道理,甚至是真理。現實是,我們要在有掣肘和局限的境況下作決定,所有道理都要在特定時空下檢示,時不我予,只爭朝夕。

討論三隧分流方案必須同意一個大前提,即是要解決隧道擠塞,尤其是紅隧擠塞的困境。隧道擠塞導致很多人要花不必要的長時間返工返學或者做生意,時間的損失就是經濟的損失。

掣肘一:由八十年代至今,政府花了很多精力解決交通擠塞,困境依然持續,原因是過海交通持續增長,現有道路網根本不能應付,而又沒有空間可以擴建,採取道路收費壓抑一些不必要的交通,是當今解決擠塞的唯一方法,也是不能避免的「惡法」,歐洲各大城市普遍採取這種措施。因此,有人提出興建第四條隧道,或者興建更多道路解決市區交通擠塞,根本是天方夜譚,不可行。

掣肘二:我們面對的第二個掣肘是,3條過海隧道共有14條行車線,每條行車線的容量大概每小時1000輛私家車等量,亦即過海交通的每小時總容量約是14000輛私家車次,每天總容量大概是30萬輛私家車車流,現時每天約有27萬輛車流過海。

要解決隧道擠塞,首先不能讓每天27萬輛車流繼續增長。提議減費,甚或不收費,根本是適得其反,交通流量會大大超越容量,導致擠塞情況雪上加霜。因此,有人提出減低隧道收費要三思而行。

掣肘三:我們面對的第三個掣肘是,沒有空間,要在細小的道路網,預留緊急通道,救護車都要在狹小的道路左穿右插,搶險救人。保留西隧作為緊急通道,給有錢人使用,可能算是戲言,不能當真。現時只有西隧6條行線有剩餘容量,可以分擔其餘兩隧的交通。

掣肘四:我們面對的第四個掣肘是,營業車的組織強大,對任何針對它們的措施反對力強,而且它們對經濟的貢獻不容忽視,要制訂一個它們可以接受的方案,夜長夢多。況且,它們佔繁忙時間總體過海車流不足四成,針對它們是費時失事,針對佔總流量大多數的私家車則是最有效和可行了。況且不是所有私家車都「受損」,承受更高收費,正在用西隧的約5萬輛私家車會由70元減至50元,會是「受惠」的一群。

受損受惠 難以分清

其實「受損」或「受惠」並非黑白分明,不可以用簡單方程式運算,私家車主如是,西隧公司如是。

正在用西隧的私家車可獲減隧道費,卻由於車流增多了,增加了行車時間;紅隧和東隧的車輛則增高了隧道費,卻由於車流少了,省了行車時間。再者,節省的行車時間讓所有用紅隧和東隧的每天約19萬輛車都受益,其中包括坐公共交通公具的以百萬計的乘客;政府同時豁免巴士、小巴等公交的隧道費,為公交加價減壓,會讓公交乘客額外得益。

表面上,政府補貼西隧公司,有利益輸送之嫌,但西隧要交出未來3年自動加價的自由,明顯是一項交易,不是單向的利益輸送。西隧會否有比不作交易的情境而額外得益?不能簡單推算。

要比較交易和不交易的兩種情境的收入:交易的話,政府訂明收費,繼而預測車流和收入;若沒有交易,西隧可以自動加價至150元或以上,初期車流少了,不過隨着人們無法忍受其他兩隧的擠塞,還是使用西隧。兩種情境的收入差距難下定論,穩妥的判斷是進行交易的收入比較可測,不進行交易的收入波幅大,風險高。利益輸送的說法難以確立,在今時今日的民情下,林鄭政府向財團明明白白的利益輸送,問誰也難以相信。

討論解決過海交通擠塞方案,反反覆覆,在立法會和民間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和精力。曾經決定「紅加東減」,政府不執行;如今,政府拿出一個最有可行性的方案,也實牙實齒的願意執行。雖難言完善,但比什麼都不幹、繼續受苦,總是多了一個向好的希望。

熊永達  香港運輸研究學會資深會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