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2月8日

鍾聞 河水集

改名要政治正確

在內地,不論人名、公司名,都反映當時的政治氣候、社會風氣。還記得文革期間,很多父母為了子女有好出路,取名時會刻意「革命」一點,因此有諸如向東、向陽、學軍、高潮、志紅、永革……

房企趕上「去地產」熱潮

最經典的例子是,涉嫌違紀犯罪而身陷囹圄的前全國政協副主席令計劃,其兄弟姊妹名字分別是令方針、令政策、令路線、令完成。

近年內地左風吹到香港,雖然香港父母仍未為子女改個「愛國」、「愛華」、「不獨」、「向北」之類的名字,但商業觸覺敏銳的商人,已開始為公司正名了。

房地產曾經是中國最賺錢的行業,由於其產業鏈長,涉及水泥、鋼鐵、玻璃、建築、金融等環節,所以每當經濟下滑時,刺激房地產便會視為靈丹妙藥。

不過,自從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於2017年十九大開幕宣讀政治報告時,強調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之後,大陸房多個地產大佬為了向「核心看齊」,開始在名稱上有意識地「去地產」化。

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已經有近20家房地產公司把企業名稱中的「地產」字眼去掉,目前頭十大房企中只有中海的名字仍有「地產」字樣。

近期,仍有很多房企趕這個「去地產」熱潮,11月29日,中國奧園地產集團正式改名為中國奧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9月12日,保利地產公布,公司改名為保利發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不久前萬科深圳公司也剛剛改名,把萬科地產改為萬科發展;7月份,龍湖地產改名為龍湖集團控股;3月份,萬達已把大連萬達商業地產改為大連萬達商業管理。

「拿地」仍然不手軟

《北京青年報》調查發現,恒大中國、融創中國,這些熟悉的開發商早於數年前已改名字,去掉「地產」兩字。

諷刺的是,房地產仍是這些改名企業的主營業務,表面上去地產化,「拿地」時卻絕不手軟。房企「拿地」的數據顯示,50家房企「拿地」合計的金額已高達12996億元人民幣。

從數據看,房企「拿地」依然進取,其中「拿地」超過200億元人民幣的房企已多達24家,積極改名者,也積極增加土地儲備。

改名有很多好處,一來表示轉型的決心,以便將來擴張、尋求政策或信貸支持;二來可以減輕因為房價的因素而背上罵名,何樂而不為。

名實不相符,講一套、做一套,在內地實屬屢見不鮮,只要政治正確,說得冠冕堂皇,沒有人理會實際情況。近年,冠上「一帶一路」、「大灣區」的研究、研討會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筆者也有幸參加過幾個,發現有部分竟然是掛羊頭賣狗頭,與這兩個重要國策沾不上半點邊。

最近有香港傳媒查閱公司註冊資料,發現由2017年起,香港至少冒起187間名字有「大灣區」的公司,業務由金融、地產、旅遊、環保,甚至武術、電競都有;記者實地到過多間公司的登記地址,發現不少都只是在秘書公司掛單的空殼公司,實質業務成疑,更有曾被揭發造假的公司,想藉此改頭換面。

了解中國國情,從來都不能顧名思義,太認真就輸了!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