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2日
報紙老闆主導並撰寫社評(社論),金庸為第一人,其「粉絲」甚眾。這些年來,北京、台北、香港坊間的金庸「傳記」或網上的「傳說」,大都稱《明報》(下稱日報)的社評,99%以上出自金庸之手。有「迷醉」於武俠小說者,把武俠奇功的描寫套到社評,把它「武俠化」,稱其對大陸政局、文革事件的「猜測」十分靈驗。
本文就我知道的「內情」,述評金庸主導的社評欄。要點是:金庸未必都是獨行俠、光棍司令,不同時段的撰稿人和稿費,標題字體的隱碼,某些題材的配合機制。
本文依新聞寫作體例,提及的相關人士均省略稱謂;文中提到的文章不是單憑記憶,而是有文獻根據:日報微型膠卷(中央圖書館收藏)的打印本。
金庸寫社評 偶有客串者
外國或台灣報紙都設社論委員會,社委的「日會」或「周會」,討論當日社論或短期應留意的話題。
1960、1970年代的香港報紙,為了省時省錢,多不設社論委員會,即使設社委會也是空架子。金庸精於控制成本,又對撰寫社評產生的影響力充滿自信,故社評欄在相當長時間是單槍匹馬式。
在日報金庸時代(1959-1991)的早期(1959-1969),社評幾乎都是金庸之作。他外出沒有寫社評,要聞版便沒有社評欄(原欄位有時放我撰寫的「本報特稿」,1966-1969),這是有異於其他港報之處,被稱為金庸模式。
1967年5月暴動時,有「客串主筆」代寫社評。當時金庸受恐嚇而「流亡」瑞士、新加坡等地,無法確定何時回港,社評先後由胡菊人、董千里、梁小中代寫,為時並不長。
金庸回港後,社評欄恢復單槍匹馬式,偶有「臨時代工」。其「代寫品」,得由金庸審閱大修改。
在日報的中期(1970-1979),單槍匹馬式漸漸改變,原因是金庸情傾武俠小說的大修改。
他的武俠小說第15部《鹿鼎記》,於1972年出版。此後,他打算全面修改舊作,並想以「字字斟酌」的修訂功力,達致「傳世之作」的預期。
3人代撰寫 每篇賞60元
1974-1979年(延續至後期的1980-1981),他放棄社評的單槍匹馬式,指定日報的汪濟、潘粵生、丁望兼任主筆(總主筆仍是金庸),分別撰寫國際、香港、兩岸題材。
這是充分授權式,金庸並不審稿、改稿。對於難得授權的金庸來說,這是從社評欄「淡出」的開始。
1982年,專任主筆徐東濱上任,是日報設專職主筆之始,金庸「淡出」社評欄的取向更清晰。他的興趣隨鄧小平的接見(1981)而大改變,着力構建與中南海的上層關係;1990年代,更有「歌德式」的政治表態。
在3人代撰社評期間,金庸有時會為重大新聞、政治事件撰社評。例如1976年4月5日,北京有天安門群眾集會(悼念周恩來,史稱第一次天安門事件),日報於6日頭版發表的社評〈北京群眾示威騷動〉,是我撰寫的;7日晚,金庸通知我們他會寫一篇社評,這就是8日頭版的〈天安門廣場事件〉。
金庸與他人撰寫的社評有「識別符號」。1960年代,金庸撰寫的社評,標題均以楷書體標出並套紅,他人代寫的是另一種字體;1974-1981年,他人代寫的社評,以楷書體套紅標出,金庸撰寫的則另用一種字體。對於這種「隱碼」,參與「內部作業」的都清楚,局外人則未必知情。
我們3人代撰的社評,金庸賞稿費,每篇(約600字)60元,即每千字百元的標準,不低亦不高。在這之前被「臨時拉伕」做苦工的,則未獲「賞錢」。
有配合機制 助社評運作
上面提到的「傳記」或「傳說」,十分佩服金庸寫文革的社評「料事如神」、「預測」很準。事實是:寫社評不同於寫武俠,前者需有邏輯思維支撐,不是隨意性的胡猜。
日報崛起之後,金庸在某些題材方面有意建立專業配合機制,即配合社評撰寫的專業諮詢機制。這是1966年開始的嘗試。
社評的題材大致可分4大類:兩岸、財經、國際、香港。金庸撰寫後2個題材很輕鬆,不需什麼協助。兩岸題材特別是文革話題和財經題材,則涉及較多專業性的資訊、研究、判斷,故需要協助者和專業配合機制。
所謂專業配合機制,一、電訊部提供當天重要的電訊1-3條,資料室提供相關文獻(多半關於文革);二、金庸找我談話,多半要我口述文革新狀況的大輪廓,如有新的發現須陳述自己的看法,有時會索參考文獻(須簡要,由我以紅藍筆把重點標出);三、他告知社評將寫什麼題材,或指定我寫署名專欄分析。口述通常是在3-5分鐘內陳述大輪廓,這種講求「時效」的交談,對我的歸納能力是一種磨練。
關於財經題材,林山木(行止)於1970-1973年提供了協助。11月7日的《信報》「林行止專欄」,提到金庸把晚報有關香港經濟的社評(按:撰稿人林山木)潤飾後作為日報的社評。
關於大陸題材特別是文革演變的分析、判斷,金庸找我交談特別多。1966年我在月刊上班(下午),1967年起在日報上班(晚上),金庸常找我談文革的背景、政治事件與人脈,在日報的交談多在「擠擠一堂」的編輯部通道,說話內容同事大致可聽到;又常在晚上10時上班時,提着手提包到資料室找我,這都是大家看得到的「場景」。
悼金庸.之四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橘逾淮為枳:芬蘭教育是萬靈丹? |
上一篇: | 財匯局修訂須平衡各方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