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1月6日

林行止 林行止專欄

縱浪大化查老闆 識君我幸一遭逢

一、

金庸查良鏞先生去周二以九十四歲高齡病逝(1924-2018)。兩岸四地(港中台澳)的有關報道及評論鋪天蓋地,《紐約時報》的Li Yuan亦即日在「推特」上發文,說識中文者無人不讀金庸,他的小說把「武術和俠義精神」(Martial arts+Chivalry)傳遍華文世界!這種看似誇張的說法,其實還未包括英譯金著對西方讀者的影響*。今年二月,《射鵰英雄傳》第一卷《天生英雄》(A Hero Born : 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oes)由英國麥理浩(MacLehose,與第二十五任香港總督的姓氏同)出版,三月十三日,熟識香港事務的自由作家Nick Frisch於《紐約客》撰長文,高度讚揚金庸小說的可讀性及文學價值,並指其讀者之眾、影響之深(Cultural Currency),比《哈利.波特》及《星球大戰》加起來的總和還大!可見金庸的小說在英譯世界的地位!對於查先生的蓋棺論定,識荊五十餘年的筆者,以為本報三十一日的有關特輯說查氏「殫精竭慮 一支健筆打出名堂」,客觀全面地總結了查先生的成就。

六十年代初葉,偷渡來港三四年的筆者,數度投稿《明報》新設的「自由談」(一九六三年三月開版,以「有容乃大無欲則剛」為座右銘),蒙當年「一腳踢」兼任編者的查先生採用並代起了個與山木諧音的筆名「桑莫」;用這筆名寫了多少短文在該版發表,筆者已不復憶,但從此和《明報》「結緣」,改變了筆者的一生。

和當時眾多的「識字分子」一樣,筆者來港後天天追看《明報》,讀的不只限於金庸的小說和社評,而是除了「馬經」什麼欄目都不放過,筆者從中「增廣見識」,洗滌了在內地受教育的心靈毒素!在建立了作者與報社的關係後,加上對金庸的景仰,筆者突發奇想,寫信給查先生,建議小說版加一篇寫潮汕武林俠盜之類的小說,以饗數以萬計逃港的「潮州難民」。此說竟為查先生接納,不數月便請當年已寫出大名的倪匡兄(別來無恙!我們四十多年未見面)執筆,這篇連載武俠小說究竟是〈韓江遊俠傳〉還是〈潮州遊俠傳〉,已記不起了(事實上,走筆至此,對是否由倪匡兄執筆,亦不敢肯定!?),現在依稀記得的似乎不大叫座,大概是北方「老兄」無法寫出潮州的風土人情而引不起潮州「大兄」的興趣。

二、

這種無意間開通的關係,令時在洋行打雜的筆者,很快在《明報》謀得「資料員」一職;說來有點不可思議,資料室設於灣仔謝斐道報社的閣樓,只有筆者(似乎尚有一名斯文淡定的盧姓青年〔偶忘其名〕,但他應該不是「長工」)和「頂頭上司」胡靈雨先生(胡欣平、司馬長風〔1920-1980〕,名作家,著作甚豐,有《中國新文學史》傳世)。胡先生稍後參與《明報月刊》的工作,又是「友聯出版社」創辦人之一。筆者從他身上學到不少東西,辦公室只有二人,筆者向他請益的機會當然甚多,加以當年我們家在九龍城,筆者住迦南台、胡先生居獅子石道,一周總有數天同於黃昏在九龍城碼頭搭渡輪至灣仔上班。

當上資料員不久,查先生便指派筆者到位於九龍城牛津道的「友聯研究所」查閱其從「秘密渠道」蒐集的內地報章雜誌有關政治經濟特別是軍事的新聞,作為查先生撰文抨擊大陸政府不恤民生疾苦發展核武的資料。一九六三年,中國副總理兼外長陳毅元帥,為了展示「發展核武的決心」,竟說「不管中國有多窮,我當了褲子亦要造核子彈!」金庸大力反對,發表系列社評,把北京批個體無完膚,其中不少社論,「劍指」北京的「寧要核子不要褲子」論如〈要褲子不要核子〉及〈製造核彈有害人類,何光榮之有?〉等等,令此間的喉舌如《大公報》、《文匯報》及《新晚報》等為了護主,連珠反擊、暴跳如雷,卻因詞窮理屈而灰頭土臉。據三十一日《蘋果日報》引述其榮休總編輯鄭明仁的話,查先生的「反核」社評,共二十六篇;當年筆戰之烈,不難想見。筆者當時完全認同查先生的立論,不過,半世紀後想起,毛澤東也許是對的,如果當年不排除萬難、勒緊褲帶,投入重大資源發展成為核武大國,現在的處境便可能如伊朗和北韓,受國際條約的規限無法加入核子俱樂部,即使不致成為永遠被欺凌的對象,國際「話語權」肯定會大打折扣!

三、

在大約一個月內,筆者天天赴「友聯」上班翻閱內地報刊,抄錄、影印。當時只知「埋首工作」,並無什麼特別感受,現在才知查先生寫那麼多評論,用了不少筆抄、影印回來的資料,反證了筆者的低端工作、無虧責守;不過,筆者向來以為這不過是前線工作,無足稱道,哪知去周四丁望(友光)兄(一九六六至一九八四年《明報》系國情版的靈魂人物)在本報「思維漫步」的〈悼念金庸大師 且說成功要素〉中有這段話︰「一九六四—一九六五年有『核褲論戰』(論戰的總司令是金庸,後勤司令是林行止)。」丁兄的觀察,大出筆者意外。

與左報「筆戰」收兵後,查先生在灣仔一酒家宴請編輯部同仁,席間當眾「表揚」筆者,並贈送一枚筆者至今仍好好保存的奧米茄腕錶──錶殼刻上由他具名送贈的字樣,令筆者在英國時成為一眾金庸小說迷的羨慕對象!

筆者在《明報》資料室工作時間甚短,並非工作不愉快,而是赴英求學早在盤算之中。有一點必須澄清的是,向來媒體都說查先生資助筆者留英的費用,並非事實(用的是家母「標會」得來的一筆錢),與筆者素昧平生的鄭明仁在上述《蘋果》訪談中,說查先生鼓勵筆者赴英求學,那倒接近事實……查先生知道筆者的意向後,說可以為《明報》寫英國通訊,「稿酬從優」;不久後《明報月刊》創刊,在牛津的持續教育學院(Further Education,在那裏結識了五六名香港「落第秀才」〔考不上港大〕的香港學生)讀英文的筆者,收到創刊號及查氏伉儷「約稿」的短信(據傅國湧〔內地治中國近代史學者〕的《金庸傳》〔台北印刻出版社〕,是「大紅致意卡片」)。筆者寄回的「通訊」不多,這幾天報上仍有人提起的是訪問鋼琴家傅聰一文,這篇牛刀「大」試的訪問稿,在《明月》發表後,《金庸傳》說這是筆者「第一次以記者身份所做的採訪,也是傅聰『投奔自由』後首次接受中文媒體的採訪,在《明月》三月號刊出,受到廣泛關注……。」數月後,記不起是胡菊人兄還是當時尚未見過面的丁望兄,函告有日本雜誌(忘其名矣)「全文譯出」。

‧金庸大去之一

*閔福德(John Minford)教授的The Deer of the Cauldron(《鹿鼎記》)大約二十年前出版(今年再刷,出三卷套裝本),林在山寫過一篇「讀後感」〈Allusion and Elusion〉刊Translation Quarterly(《翻譯季刊》)。英譯《鹿鼎記》似引不起西方讀者的「金庸熱」。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