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1月1日

丁望 思維漫步

悼念金庸大師 且說成功要素

我正在寫回想錄《金庸與早期明報》,第一篇〈金庸與明報:回想錄的一個輪廓〉,刊於《信報月刊》2009年5月號。我把《明報》的金庸時代,分為3個時段:

第1時段:早期,1959.5.20-1969.12.31;

第2時段:中期,1970.1.1-1979.12.31;

第3時段:後期,1980.1.1-1991(股權轉移時)。

從小報格局 到意見領袖

在第1、2時段,金庸均是社長兼總主筆,也是實際的總編輯,握決策和行政大權;1966年兼任《明報月刊》總編輯。

第1時段加入《明報》者,權稱為金庸時代的「早期明報人」。現在仍健在的不多,其中有跟隨金庸最久的潘粵生、晚報(《明報晚報》)的林行止、月刊(《明報月刊》)的胡菊人、日報(《明報》)的丁望,前3人已年過80,丁則是望八之年。

周刊(《明報周刊》)的雷坡於今年2月辭世。早期《明報》專欄作者健在的亦少,傑出作家倪匡已83歲。

第1時段,是「黑手黨」作業(鉛字排版)、艱難創業和崛起期。

現在年輕的傳媒人也許想像不到,1967年《明報》編輯部從灣仔搬入北角南康大廈時,編輯部幾十人擠在一層樓,除了社長室、經理室和資料室3個小房間,其餘是「擠擠一堂」,沒有任何遮屏,亦無冷氣,幾個月後才有「空調降臨,眾人歡呼」的場景。

金庸並非只是搖筆桿的文化人。他的社會角色可概括為武俠小說大師、電影編劇和導演、傑出報人和社評撰寫人、成功的傳媒企業家、富裕的商人、政治參與者。

他辦報的成功要素,我的解讀是:

第一,他的專業知識和才能。他不僅是武俠小說第一筆,擁有大量「粉絲」,還擅寫社評、國際隨筆,有時還寫「旅遊寄簡」專欄,如〈漢堡的窗中女郎〉、〈穿裙子大人物〉(1965年7、8月);他有編報、編刊(《長城畫報》)、編劇經驗,知識廣博、視野寬廣。

第二,他能把握機緣,有獨立的價值判斷、符合市場需求的明快決策。

1959-1962年的《明報》,帶有「左色彩」。1962年5月逃亡潮發生之後,創設「自由談」版(討論時政為主);1964-1965年有「核褲論戰」(論戰的總司令是金庸,後勤司令是林行止),標誌《明報》轉向自由主義,有關懷民疾之情。

1966-1976年毛文革期間及文革後的變化(1976-1982),他認定是建立報紙品牌和發財的時機,並把握機緣重視大陸新聞,建立報道、分析文革的專業水準和公信力。曾任香港科大講座教授的鄭樹森博士,在一篇論文中指出:

「早年的《明報》是小報格局,黃、賭、俗難免。六十年代中開始提升報格。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明報》深入報道,大量發表各種流傳出來的資料(紅衞兵報紙和所謂黑材料),後並由丁望編輯出版,備受各方矚目。1967年香港左派發動反英抗暴,呼應大陸文革。查良鏞每日在《明報》撰寫社論,痛批之餘,並呼籲香港市民支持港英政府鎮壓左派暴動。」

第三,吸納各方人才,建立專業品牌。

《明報》的創辦和早期的發展,有文人辦報的特色。特色之一,是一人決策,講求時效和成本效益,因人而設定報刊的特色。例如,晚報有林行止,故由原來的綜合型(類似《星島晚報》)改為財經類專業報;周刊有雷坡,便改為純娛樂、消費型雜誌,不再刊政治類報道和評論;日報因有社評和專業人力資源,偏重建立中國新聞的特色、意見領袖的地位。

第四,很強的作者群。不管是要聞版的「本報特稿」,還是副刊的專欄,均由社長邀約,一直是「一人決策」操作模式,副刊編輯實際只負責收稿和校對。

副刊中,三蘇(高雄)的「怪論連篇」、徐慧之(金庸)的「明窗小札」(後由潘粵生接寫)、簡而清的「東拉西扯」、倪聰的「青劍紅綾」、岳川的「劍谷幽魂」(這兩部武俠小說均為倪匡作品)及董千里、十三妹的專欄都叫座;「自由談」版作者華小民(金庸)、徐訏、李雨生、則誠、林琵琶和曹聚仁等,都是寫作界名家。中期的副刊增加林燕妮、沙翁(倪匡)、一言堂(陳靖宇)、四近樓等人的專欄,更加熱鬧了。

第五,有「早期明報人」的勤奮工作、專業操守。「黑手黨」中,有早期《明報》的大美人、金庸的第二夫人朱玫(她是「影樓美人」,稍後再講這段有趣的故事),她曾參與採訪工作。

從影樓美人 到浙江三俠

第六,有私交很深的朋友群。金庸善結人脈,有一群志同道合的要好朋友。他與倪匡、董千里號稱「浙江三俠」,平日交談以浙江口音的滬語為媒介,倪、董對金庸與早期《明報》的決策有影響力。

早期《明報》同事盧蒼在網絡的文章,稱早期的《明報》是「一人報」。這是事實的陳述,並非刻意貶抑誰。一人決策本是文人辦報的特色,也是成功的經驗。

在早期或中期的《明報》,金庸往往突然會多給我一份差事,事先並無溝通、討論。例如,1970年代他決定開設「星期專論」欄,一周刊出一次,由我主編。我便遵命約稿,刊出學者金耀基、劉述先、夏志清、鄭樹森、李璜、李又寧、馬幼垣、張系國、蔡思果、黃維樑、黃碧端、鄭學稼等的評論,成為連結大學教授和研究者的平台(後來有《星期專論選輯》一書出版)。這種一人決策的「產品」,只要為讀者接受有何不可。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