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0月13日

江麗芬 政局筆記

最怕被掏空

多年前,時任特首曾蔭權拋出了一句「民望如浮雲」,瞬間惹來陣陣批評;但說實在,當時他想表達的是為官多年沒有野心,對於民望上上落落不掛在心頭,只希望可更了解市民的憂慮。

本來,這句話該屬於正面的,甚至有點自我臉上貼金,可是當時社會氛圍普遍不滿政府增設副局長、政治助理職位,曾蔭權民望「插水」,不管他說什麼也被看成負面。

對於政治人物而言,民望確難以捉摸。本周三,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讀新一份《施政報告》,港大民意研究中心進行的即日民調顯示,得分只有48.5分,不合格之餘,更較去年的62.4分急挫近14分,連前特首梁振英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也不如。

特首民望如浮雲

新一份《施政報告》宣布當天,議會內的反應以至翌日不同報章的社論,負面評語並不太多。事實上,《施政報告》嘗試回應社會關注的議題,包括提出三隧分流紓緩交通擠塞,土地不足以及公屋輪候時間愈來愈長的難題。

可是,原來市民怕填海,更怕庫房被「掏空」。特首提出的「明日大嶼願景」建議填1700公頃土地,整個項目涉及開支「四五千億走唔甩」,加上近年大型工程項目往往嚴重超支,一堆數字嚇怕了香港人。

除了「明日大嶼」難贏得掌聲之外,近日發生的連串爭議事件,多多少少影響社會觀感,導致這份《施政報告》的評分及特首的個人民望跌至合格水平以下。

繼超強颱風「山竹」一役被評為善後不力,上周五發生了英國《金融時報》亞洲新聞編輯馬凱未能繼續取得在港工作簽證的風波,多個外國政府和商會先後發言,關注香港「一國兩制」與新聞自由能否持守下去。

雖然,特區政府多番強調,入境處有權決定發出簽證與否,且按照國際慣例不會公開解釋;然而,馬凱過去一直獲發工作簽證,卻在主持外國記者會(FCC)邀請民族黨陳浩天演講後,突然不獲續簽,自然令人聯想到兩者相關,質疑是政治決定。若說拒發簽證單純是入境處官員的主意,即使建制派立法會議員也不相信。

《金融時報》是擁有國際地位的英國財經權威報章,馬凱事件很快上升至外交層面,要是事前沒有北京首肯,港府那敢輕舉妄動。

馬凱事件累港聲譽

一如學者蔡子強日前在報章撰文所言,馬凱風波「可能是西方輿論對香港看法逆轉的tipping point」。這說法並非危言聳聽。1997年以後,西方傳媒曾經有好一段時間對香港興趣缺缺,因為「香港已死」的預言沒有一語成讖,回歸初期北京予人形象不俗,不少人認為「一國」與「兩制」總的來說相安無事。西方傳媒近年才開始再度關注香港,尤其在佔領運動以後,因為政治環境的急速轉變可謂路人皆見。

近年,特區政府高層官員都說《中英聯合聲明》已完成歷史任務,反對聲音無論如何溫和亦動輒得咎,而且民主派議員接二連三被DQ,馬凱被逐乃「一國」凌駕「兩制」的又一例子。

與其指香港人害怕大白象工程掏空庫房,不如說更擔心法治與制度被掏空,從而失去既有的免於恐懼的生活方式。馬凱事件之後,參與九西補選的劉小麗周五被裁定提名無效,無緣參選,理由只是選舉主任不信她真誠地改變對「港獨是自決其一選項」的看法。這個唯心的決定,掏空了劉小麗的參選權,同時進一步掏空了「兩制」的存在感。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