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8月3日

盧安迪 自由的國度

高中數學教育點評(下)

上周談到,根據個人觀察,在高中數學的各個範疇之中,香港以至東亞學生在幾何方面的觸覺似乎不及其他範疇般靈敏。幸好,由於中學歐幾里德幾何在當今前沿科研中沒有扮演太核心的角色,所以這個弱點對香港科研發展影響不大。那麼,如果從配合科研發展的角度考慮,又會對香港的數學教育有什麼啟示呢?古往今來,科學模型的發展固然取決於當時可供使用的數學工具,但在相反方向,科學研究的需要也往往驅使人們發現新的數學知識。換言之,數學和科學的發展往往並駕齊驅,相輔相成。【註】

以物理學為例,在十七世紀,古典力學的研究方興未艾,物理學家希望以方程描述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變量之間的關係,這便成為了發明微積分的動力之一。微積分的其中一名先驅——牛頓——同時也是古典力學的巨人,實非巧合。

類似地,到了十九世紀,科學家對電磁學的研究,又促使數學家進一步發展多變量微積分。結果馬克士威(James Clerk Maxwell)以4條漂亮的偏微分方程概括了電磁場之間的互動。後來進入二十世紀,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意味着非歐幾里德(non-Euclidean)的時空結構,於是人們對非歐幾里德幾何這一數學領域愈加發掘。

數學科學相輔相成

當然,除了物理學之外,上述道理也適用於其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例如經濟學雖然在上世紀中葉才引入數學分析,用的數學工具大多早已有之,但也有一些特意為了經濟學而發展出來的數學工具,例如一些計量經濟學的統計工具,以及研究不同變數之間的關係的比較靜態分析(comparative statics)。雖然這些數學結果大可用於其他科學領域,但它們卻往往在經濟學期刊(而非數學期刊)發表,可見經濟學應用對這些數學研究的推動作用。

上述的各個例子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它們涉及的大部分是連續數學(continuous mathematics),而非離散數學(discrete mathematics)。什麼是連續數學、什麼是離散數學呢?連續數學研究的是一些連續變化的數量,離散數學研究的則是一些並非連續變化,而是擁有「分立」的值的數量,例如整數(1、2、3等等,但不包括1和2之間的任何數)。

我在本科階段主修數學時,一位教授曾打趣說:「在某些數學範疇,x=y的意思就是x=y;在另一些數學範疇,x=y的意思是對於任何正數a,x都大於y-a而小於y+a。」粗略而言,前者指的就是離散數學,後者指的就是連續數學。

無論是舊制下的會考和高考,還是現在的新高中課程,香港中學數學教育的進階部分素以連續數學為主,微積分一向是課程的最大重點。這不但符合傳統上科學研究的需要,也有助學生進入一些使用大量連續數學的專業工作(例如精算)。

然而,我早前跟香港科技大學數學系副教授——也是其中一位我最尊敬的正人君子——李健賢博士一起接受一間電視台訪問時,卻受到新的啟發。記者問李博士覺得香港和外國的數學教育有什麼分別,李博士說香港的課程包括大量微積分計算的訓練,而一些東歐國家(例如匈牙利、羅馬尼亞)則較多離散數學的內容,而離散數學在今天這個資訊科技時代更趨重要。

宜增離散數學比重

我當時在旁邊聽到李博士這番話,如飲醍醐。誠然,古典自然科學和經濟學研究的大部分變量都是連續的,但由於電腦是由無數個「0或1」的邏輯單位組成,所以其牽涉的數學必然是離散的(雖然有時可以離散的結構來逼近連續的結構)。舉例說,在人工智能研究中,如何進行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便可用到大量組合數學(combinatorics)、圖論(graph theory)等離散數學工具。

讀中學時,除了校內的文憑試課程外,我也自己準備了英國的GCE A Level考試。它有兩個數學選修單元Decision Maths 1和Decision Maths 2,就是關於組合數學和圖論。可惜香港新高中課程的數學選修部分只包括微積分、統計學、代數等課題,而組合數學則只在必修部分之中,同學較難在這方面進行進階學習。

綜上所述,在資訊科技時代的科研應用中,離散數學將變得愈來愈重要。或許有人認為我們只應從純數學的角度去設計數學課程,毋須刻意跟科研應用與時並進。但即使純粹從數學的角度來看,也沒有什麼特別原因要側重連續數學多於離散數學。只有一個既懂得連續(continuous)又懂得離散(discrete)的數學家,才是一個實在(concrete)的數學家!

盧安迪  史丹福大學經濟學系博士生

註:香港大學數學系蕭文強教授的Harmonies in Nature: A Dialogue Between Mathematics and Physics一文,就這點作出了更詳盡的論述。

 

 

(編者按:盧安迪著作《自由的國度2──STEM教育與美國》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