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8月3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學程包」:從ppt到app

上海的劉京海校長,香港很多人都認識。他創辦的閘北八中,以「成功教育」聞名。大約15年前,作為區的教研員,不服氣,接辦了這所窮區的初中,立心只收當時區內小學人家最不想要的「差生」,結果成績斐然。「差生」也可以成功,證實了學生的「差」,是制度造成,並不是學生自己的錯。他的學生,不只是成績不弱,升學也升得好,而且其他課內課外的表現都非常出色。上海市還用「委託培養」的模式,要他協助改進其他的10所學校。

個別學習 成為事實

劉京海是一位停不住的人,一直走在教育發展的前沿。最近見面,他引以為榮的是「學程包」。什麼意思?是把演示、展示、「以教為主」的ppt(powerpoint),通過自動化的設計,變成學生使用的app;找到了落實「以學為主」的新途徑。這些「學程包」,學生在手機上可以下載、運作,即所謂「觸碰式的移動終端」。

起始的想法,是學生學習有快有慢,而快與慢其實並不重要。但是平常在同一個課堂裏、同一個課時,都是劃一的行動,慢的就變成了失敗者;而這是很不必要的。科技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方便。他們可以在自選的時間、自選的地點,跨越時空,與app互動而學習。也就是為學生學習的個別化,開闢了全新的局面。

但是運用以後,才發覺學生因而變成了主動的學習者。與手機互動,是他們的日常行為,在互動的過程中,親自體驗了認識或者解決某個問題的過程。他們擁有了這個學習過程,而不是聽着教師的指令行事。因此發覺學生使用的興趣非常高。

這個設計,有一個平常無法做到的特點,那就是收集學生學習過程的數據。這對於了解學生的學習進程、個別學生學習的特點,都提供了以往沒有的、改進教學的根據。劉京海說,30年前,一位著名的數學教育家,為了研究學生學習時的思維,動用了幾十位研究員,「人盯人」研究逐個的學生,讓學生自己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現在,學生的學習動作,都被記錄下來了。

當然,每個「學程包」的設計,都很費工夫。是教師與軟件工程師兩個隊伍密切合作的結果。教師不懂得設計「工具」(apps),但是可以提供學生學習過程與要點;工程師懂得設計,但是不懂教學。「學程包」是兩方面密切合作的成果。教師大概一個多小時的培訓,就能使用。採用的是「自有」工具,都是自己開發,而不是借用現有的app。這樣,教師就有了修改和再開發的可能。照劉京海的描述,是「重構教與學的環境與資源,再造教與學與考評流程」。可以想像絕對不是簡單的一項工程。

目前,這種「學程包」已經有超過2000件,包括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科學、美術等科目。在上海、江蘇、浙江等地有200多所學校使用過。

這也許是科技對教學比較明顯而有實效的一種應用。這裏面有幾個方面,可以從一個嘗試,管窺科技對教育的未來影響。下面的分析,也是與劉京海對談以後,根據他的闡釋而加以分析。

學習態度 悄然變化

一、上面提到的學習個別化。現在的學校教育,基本上還是工業社會的流水作業生產模式,學生能夠個別化學習的機會不多。但是學生分明是各各不一樣的。在目前的條件下,即使是同樣的科目,內容可以要求劃一,學生還是應該可以按照自己的特點,以自己選擇的方式和途徑,達到自己學習的最佳效果。

二、「學程包」與應試文化是怎樣一個關係?劉京海的「成功教育」,十幾年前,人們知道的是「差生」的成績可以變好,可以說仍然是「分數」為目標。劉京海也說當年這是「在應試範圍內的掙扎」。但是那時候也悟出一個道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很重要,也就是「學生要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他們近年引入「研究性學習」,把學生放在實際的生活中,由他們自主去解決問題,也包括主動提出問題。學生就會覺得考試分數,不在話下,開始對於應試有了摒棄。也就是說,應試是全社會的文化,不會一下改變,也不是校長教師可以改變的,但是假如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已經可以悄悄地改變學生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態度。

三、現在世界上大家都在問,科技發達了,還有沒有教師的角色?首先,詳細了解才知道,他們設計的app,是為教師度身訂造的。每一位教師有自己的特點與風格。因此教師的角色首先表現在「學程包」的設計裏面。此外,學生使用這些「學程包」,大多數時候是在教師組織之下進行的。他們稱為「課堂混合式學習」。「這些app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後都可以自己玩」。而教師則是通過學生學習數據的分析(稱為「行為數據」,還分書本知識行為、實驗行為、研究性學習行為。不贅),作全班的或者是個別的輔導。

可以看到,他們走的路,是教師可以運用「學程包」讓學生自學,然後在課堂引導學生加深、提升他們的學習。而不是一般的設想,編了一個什麼程式,統一發給學生,學生與機器互動,教師就再沒有存在的價值。想來,那還是工業社會流水線的生產模式。科技進步了,教育的概念沒有跟上。科技是可以使得學生學習更加個別化(這符合學習科學),而不是使得學生學習更加劃一。

四、就像劉京海說的,這是從「以教為主」走向「以學為主」的嘗試。這個嘗試,意義重大。因為它是由充分認識學生學習過程的教師開始,把教師的智慧,轉化為app而可以讓學生自學。市面上有許多供學生自學的app,就是缺乏了這一點,往往是由不懂學習的人,想當然地設計學生學習的程序。

複雜過程 重見天日

這個嘗試也說明,科技幫助學習,並非人們常常認為的,只是把一些記憶性的、資料性的、操作性的學習,交給機器,而教師則繼續輔導較為「高級」的學習。到頭來,學生也許擁有自己學習的智慧,教師卻擁有很多人學習的智慧。

「學程包」的嘗試,從頭到尾以教師的智慧為線索;替代了教師的,是單對單輔導的活動,但同時又增加了單對單輔導的可能性。通過數據的收集與分析,又讓教師不斷在學習。科技讓人類學習的複雜性重見天日,而不是因為科技而把人類的學習簡單化。

「學程包」出現的過程,需要教師與工程師的「深度融合」,這也許是教育未來的必然。劉京海說:「教師在應用工具過程中會提出更多需求,工程師會開發出更多工具。」這個循環一旦形成,問題就會得到不斷解決。未來的教師,也許不斷地與科技專門人員合作;而學校中,也許需要配備大量的科技人員。當然,也許會出現愈來愈多的超級教師,愈來愈高超的科技能力,從人人天天做ppt,變為人人研發新apps。但是關鍵的還是教師必須掌握學生學習的基本原理,也就是學習科學;但又能靈活「因人制宜」,成為教學的藝術家。

正如劉京海說:「這是有限的教育向無限的學習演變。」但這只是開始!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