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7月30日

邵家臻 專業議政

邀請食環署長進行一天拾荒活動

又寫食環署?對,又是食環。若選香港形象最差政府部門,不知道是由聽到「警察都唔一定個個係好人」便玻璃心的警務署當選,還是連番掃蕩地攤小販及檢控拾荒長者的食環署當選呢?

拾荒者成「國際印象」

繼7月4日我在本欄寫「地攤婆婆與悲慘世界」提到食環署,不足一個月,食環署「再創新猷」,又發生向弱勢社群「開刀」事端。事緣上周一晚(7月23日),食環署的專責執法小隊引用《公眾環境及防止妨擾條例》,票控北角一名60多歲的拾荒婆婆在公眾地方棄置垃圾,要求她21日後繳交罰款1500元。我知道消息後,立即聯繫一直與該婆婆接觸的關注拾荒群體組織「拾平台」,了解到食環署在票控過程有扭曲事實之嫌,我和3位立法會議員朱凱廸、張超雄、區諾軒已聯署去信約見食環署署長劉利群跟進事件。

的確,香港長者貧窮情況嚴重,只要我們願意張開眼睛,各區街頭巷尾都會看見拾荒群體的足跡。

我不是忽然關注拾荒群體,早在「和平佔中」醞釀的一年,我和「社工復興運動」便組織有心人落區進行「拾荒者和平佔中商討日」。那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表面上我們協助推動拾荒者討論普選與他們的關係。實際上,是他們教曉我們政策的不足,一個又一個七老八十的執紙皮故事,背後都是對扶貧、安老、房屋、醫療、勞工等政策的控訴。

我有一個紋身師朋友,他曾為一個環遊世界的背囊旅人紋身。這名來自美國的旅人每去一個城巿,就會紋一個具深刻印象的當地特色圖案。他竟要求紋身師替他紋一個拾荒婆婆推紙皮車的圖案,說這是他在香港見到最多的社會景象。若以此斷定香港拾荒現象「蜚聲」國際可能有點誇張,但數字則不會說謊。

「拾平台」今年5月發布一項拾荒者調查報告,組織過百名訪問員,於同一時間在香港11個地區,成功訪問58間回收舖及505位拾荒者。調查結果指近八成受訪拾荒者為60歲以上長者,更有受訪者為96歲。

受訪拾荒者的每日工作中位時數為5.5小時,其中有三成人工作8小時以上,平均月薪716元;拾荒群體每去一次回收舖的回收數量,平均為35公斤;按照結果推算,全港每天拾荒者的總回收量多達19.3萬公斤紙皮,亦即193噸紙皮,承擔全港至少兩成紙皮回收量。

如此看來,當食環署視拾荒者阻街及影響巿容時,實情他們卻是社區上重要的「減廢回收大軍」,可是政府在制訂回收及環保政策上從沒有預留位置給這班「前線回收從業員」。食環署不時驅趕他們,甚至充公其財物,更帶頭污名化拾荒社群,誤導市民指他們阻街。

易地而處了解處境

食環署一直欠缺具體指引給前線職員如何對待拾荒群體,以致專責執法小隊胡亂提出檢控,直接引起執法人員與街坊的衝突,也導致公眾對食環署產生負面印象。事實上,拾荒長者在收集垃圾及處理回收物的行為是「正在工作」,過程中需要處理不同類型回收廢料,再從中分類成可循環再造的物料及不可再循環再用的廢料,而廢料則會以黑色膠袋收集。而北角被票控的拾荒長者當時正在進行「分類工序」,並非食環署職員票控時所指的「棄置垃圾」,當中完全沒有「棄置」的動機與行為。

「拾平台」提出了一個叫「易構」的概念,即易地而處成為對方,同理心地重新構建認識對方的印象和想法。我現在公開邀請食環署署長劉利群,與我共同參與「拾荒體驗學習」,用一天時間成為拾荒者,做他們的工作,體會他們的處境;同時間,我和「拾平台」成員、街坊也願意參與觀察食環署執法人員的工作,在旁了解職員如何執法,明白更多執法人員的難處。

我為的不是向署長「挑機」,而是希望雙方共同建立同理心,讓雙方更懂得諒解對方的工作,改善在社區之間的張力,願署長能接受邀請。

邵家臻  立法會(社會福利界)議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