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6月27日

林行止 林行止專欄

無法DQ西方政客 中國只好自我AQ

一、

看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連串外交攻勢,筆者從開始便指出其矛頭直指中國,事態的發展果真如此;美國通過貿易、朝鮮半島無核化以至提升與台灣關係的招數「制華」,迄今為止,顯然已佔上風!崛起的中國所以無法招架,根本原因在於崛起並不全面,經濟上仍需「賺美元至上」,科武上則未見有令敵人聞風喪膽的發明,加上人民幣在國際上的認受性仍大大不足。有這種種局限,美國遂着着領先。若干年後,史家審視特朗普上台後的中美外交,也許又有「弱國無外交」之嘆。這個事例教訓世人,欲在國際舞台上創造新風、帶引世局,除了要會作賣膏藥式的誇誇其談,沒有令人望而生畏的武力是不行的。

中國人熱愛和平,又有「永不稱霸」之國策,因此全力發展經濟以改善民生,却因此疏忽了軍事建設,或這類建設只足以引發國人的愛國自豪感、有「我的國,厲害了」之思,然而,做了數十年霸主且這些年來不斷南征北伐以世界戰場為武器實驗室及汲取了充分實戰經驗的美國,不當一回事;因此,美國認為中國「不守法」,佔了美國不少便宜,不再扮「天真」的特朗普便處處「露核」,令中國不暇應付。從北京「牢牢管治」香港的手法看,她本應為國際法「釋法」(把違法行為合法化)、把要賺錢又不聽使喚的外國政客DQ,但要達此標的,有銀彈之外還要有無可抗力的炮彈(最好是核彈),可惜北京現在「雙缺」(沒有一流武器及沒有世界流通的硬貨幣),加以強橫有力帶着流氣霸氣的「老大」不假詞色……面對美國的咄咄逼人,終於領悟到「講理」(簽訂多邊協議)年代已終結於奧巴馬任內的北京領導人,如今只有找尋體面的落台階,以免在國人面前失威!

換句話說,北京無法DQ西方政客,便只好A(H)Q自己了──連昨起應邀訪華的仇中派健者、美國防長馬蒂斯先赴中國後訪韓日,亦被視為「外交勝利」!

特朗普和他的蘭德信徒團隊,所作決策,最終目的莫不為了「美國優先」,美國利益先行,他國受惠與否,各安天命;這種做法,與雷鋒同志「專門利人毫不利己」的「哲學」,南轅北轍、迥然有異。顯而易見,特朗普破壞了兩百餘年來主流美國社會鼓吹大愛包容的普世價值,有違祖先(和上主)的教誨,如此離經叛道,舉世皆曰可殺;不過,「舉世」並不包括美國選民在內,以他們對特朗普於競選時強調的一套,完全受落,才會把他捧入白宮。從「特金會」後的美國民調看,特朗普的民望算得上「強勢回升」;至於西方世界那些一度對特朗普大表不滿的「盟友」,雖然為了自保(美國不再無條件保護她們)屢有和北京「行埋」的表演,但這僅限於「經濟往來」,一旦觸及政治軍事,她們必然又會投入美國懷抱。眾所周知,中國確有帶領世界持續繁榮發展的雄圖和決心,可惜在實力上自我評估過高,因而並不順利;加以北京特別是在習主席任期不設限之後,走的道路與眾明顯不同。道不同不相為謀,這是美國和對特朗普嘖有煩言的「盟友」均不希望有個國力可與西方世界頡頏的中國的根本原因!

二、

在朝鮮半島無核化上,特朗普顛覆傳統做法,「紆尊降貴」(事實上未必如此,惟此舉的確烘托出金正恩已具國際合法性地位),在新加坡開「美朝峰會」。會議的結果,筆者認同多數論者的說法,是成功的,其「聯合聲明」為人詬病處是沒有提及北韓「去核」必須「全面、可驗證、不可逆轉及銷毀」(CVID),惟這與二○○五年九月美韓簽署的「聯合聲明」一樣,以當年北韓代表一再強調,若把CVID寫於「聲明」之中,北韓領導人「無臉見國人」,絕不會接受,因而等於「會議的終結」(show-stopper);事實上,據美媒報道,金正恩較早前在平壤會見「突訪」的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彪)時,已被告知任何「去核」都必須做到CVID美國才會解除禁運。從「聲明」的遣詞用字,可知美國的目的真的在「去核」,以她若想大打一場,便會堅持寫進CVID……換句話說,為了金正恩在人民面前的威權(有如戰後保留日皇的地位以利管治),「聲明」遂有留白處,但北韓心知肚明,一旦落實「去核」,便非CVID美國不會收貨!值得留意的是,有關北韓的核武專家「去核」後的去向,「聲明」當然不會寫得這麼具體,惟美國不准他們去中東為「伊斯蘭國」服務更不想他們去中國工作,是人所共知的事。

《經濟學人》說「特金會」最大贏家是金正恩,因此改其名為金正勝(Kim Jong Won)。金正恩放棄七十多年竭全國財力智力的「造核」成就,換取「麥當勞專營權」(經濟利益),令人大惑不解,但金正恩藉此「棄核從商」,以滿足北韓人民日漸高漲的改善生活的訴求,從而鞏固他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北韓可藉此擺脫中國的長期羈絆。與一切可公開商量的美國為伴,加上特朗普承諾保證其政權安全(具體內容未見公布),金正恩遂趁機走出中國操控的陰影……中國雖對北韓恩重如山,但中國官員那種李光耀最痛恨最不以為然的高高在上傲慢無禮當送見面禮物為朝貢(Condescension)的劣根性(未富先驕財大亮劍〔豈止氣粗這麼簡單〕是另一例),受者一有機會便會不惜代價「逃脫」。金正恩有此想法,不足為奇。

在不足一百天內,有外訪恐懼症的金正恩三度訪京,那當然與營造中國為其靠山的觀感、進而希望可提高和美國談判價碼的效果,這樣做是否成功,筆者不得而知。金正恩於「特金會」後約一周的二十日訪京,獲習主席熱切接見,則恐怕是流於形式的「滙報」,此舉雖然令北京臉上有光,惟稍後北韓若提出美國不願聽不想見的要求,北京難免又會成華盛頓指摘的對象。事實上,「特金會」後,金正恩已毋須通過習近平主席和特朗普溝通,因為特朗普於十七日無意間(?)向霍士電視記者透露他可隨時和金正恩通電話(I am going to be actually be calling North Korea... I gave him〔Kim Jong Un〕a very direct number),等於說他們之間已有「熱線電話」──迄今為止,白宮與中南海仍無「熱線電話」之設!美國已成功「收買」北韓,盲人可見。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