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5月15日

林行止 林行止專欄

一黨獨大病入膏肓 星馬合併時機再現

一、

馬來西亞「政治變天」已快一周,相關的論述涵蓋了該國的政治生態和權力嬗變,當中尤以兩位政治學學者鄭赤琰及沈旭暉教授為本報撰寫的大作(分刊五月十一日及十四日),最具參考價值。

此次「變天」的主角為曾於一九八一年至二○○三年五任大馬首相的馬哈蒂爾(Mahathir Mohamad, 1925-),他領導反對黨派(人民公正黨、民主行動黨、土著團結黨及國家誠信黨)於二○一六年組成「希望聯盟」(Pakatan Harapan〔Alliance of Hope〕),與其同路的獨立參選人,於九日的第十四屆大選下議院二百二十二席中,共取得一百二十二席;執政的「國民陣線」(「國陣」,Barisan Nasional)僅取七十九席(二○一三年的十三屆共一百三十三席),「國陣」成員之一的馬華公會更從原本七席減至只有一席。選前極盡所能引誘選民投其一票的「國陣」領導人原首相納吉布(Najib Razak, 1953-),一早承認敗選,聲稱尊重「人民的裁決」,拱手讓出執政地位。由於沒有任何政黨取得絕對多數,首相任命交由蘇丹選出的國家最高元首蘇丹莫哈末五世決定,後者很快同意任命馬哈蒂爾出任首相。馬來西亞行的是世上少有的「選舉君主立憲制」,全國十三個州中,九個由世襲蘇丹(土皇帝)統治,在「君主立憲」基礎上,他們互選出聯邦最高領袖──名義上的君主(The King)。

馬來西亞一九五七年脫英獨立後,成功團結華、巫、印三大族群的「國民陣線」權傾一時,新首相此前在此位長達二十二年。一黨獨大,不論在什麼社會和行什麼制度,肯定必然弊病叢生,大馬當然不能例外。不過,在馬哈蒂爾治下,該國在經濟上外交上均有令人矚目的成就,馬來西亞這個向來予人──特別是華僑──以憑蕉風椰雨取勝的農業國家,由於經濟快速增長,竟然在不數年間便躋身「亞洲四小虎」之一;在外交上則對東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這不能不歸功於馬哈蒂爾的領導有方、權謀有術。馬哈蒂爾如何能連任五屆首相,選民的一票當然不可或缺,但他「促使」議會制定「內部保安法」,讓他可以合法地把「異見人士」一一捉將官裏投諸牢獄,他雖然因此有「獨裁」之名,然而,設非如此,在民選政制下,任何人都無法連續執政二十二年──而不少大規模的長期經濟建設,可能要蹉跎多年才有成。

落選後不一日便被禁離境的前首相納吉布,本為馬哈蒂爾親信心腹,但上台後與「政治教父」因政經利益分配不均及施政路線有差異而鬧翻。表面證據顯示納吉布貪腐劣績斑斑,最廣為人知的是「挪用」國營投資基金「一馬發展」(1MDB)六億八千一百萬美元入其私人戶口……納吉布二○○九年四月當選,同年七月成立國家主權基金「一馬發展」,納吉布兼任顧問委員會主席;一三年三月傳該基金約七億美元「滙入納吉布私人銀行戶口」……二○一五年九月美國聯邦調查局及司法部,以至瑞士司法部宣布對「一馬發展」展開調查。總而言之,該主權基金的賬目一塌糊塗……

大馬政壇常見的口號是「馬來西亞乜都掂(做得到)」(Malaysia boleh〔Possible〕),惟欲把之貫徹,恐非易事。一黨獨大令貪腐之根深植,加上貪婪成性的納吉布十年為相,更令沉痾病入膏肓,不可能因「新人」上台便有根本性改變!重建各族互信、修補國家裂痕,除了要有「天下為公」的領導人,尚須時間和努力。

二、

馬來西亞「政治海嘯」後數小時,其「最親密的鄰居」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便於「臉書」發文,除代表星人向馬來西亞送上最良好的祝賀,亦期望與新一屆政府「發展有建設性的關係」。這雖為例行外交詞令,但因星馬兩國關係非比尋常(一九六三年由馬來亞、沙巴、砂拉越及新加坡組成聯邦,但李光耀發覺該國義務多權利少,六五年便退出立國),她們真的發展並建立「建設性關係」,可能性不低!一九九六年,時已退任新加坡政府「內閣資政」的「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公開表示「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合而為一的時機又至」,但馬來西亞的反應「不太熱中」;李氏於二○○七年的一次訪問中,又舊事重提,他還強調該國在馬來西亞國境之南柔佛州白沙港(Pasir Gudang,巴西古當,柔佛第一馬國第二大港)的投資,「互惠互利」,各有所得,在此基礎上,加上汲取了多年經驗教訓,兩國商議「合併」,肯定不會重蹈覆轍。李光耀的看法確有遠見,以今年一月柔佛一項民調顯示,百分之六十九柔佛人歡迎新加坡的投資,認同中國投資(僅物業投資便達一千五百多億坡幣)的只有百分之五十六……見微知著,馬哈蒂爾競選期對外電說一旦上台,便重新審批納吉布政府與中國簽訂的投資協議,並非沒有民意支持。

在政局初定前景不確定(清除納吉布及其黨羽尤其身居制服部隊要職的高官,不可能一蹴即就;「一馬發展」報失的資金達四十五億美元,落入納吉布戶口據說不足七億,可見貪腐十分普遍嚴重)的現在,說星馬回到五十多年前的合併,看似天馬行空,卻非無的放矢,將於下月初出獄獲特赦參選後當上首相應無懸念的安華,和馬哈蒂爾一樣,亦有這種想法。兩國合併,困難當然數之不盡,惟她們均承受了英國的普通法和議會民主制度(都經「優化」至對執政黨最有利),因此,建立一種如「一國兩制」的合併,絕非妙想天開。

星馬合併不僅有「互補」效應,現在還有外在因素應考慮。大灣區的開發成功在望,「如無意外」,聽聽話話的香港將受益匪淺,沒有大後方(hinterland)的分工與支援,新加坡將「獨木難支」;不但如此,令新加坡垂涎不置的是馬來西亞年輕化的人口(三千二百多萬人中,十四歲以下的佔百分之二十五強)……最低限度,以馬哈蒂爾和安華為首的馬來西亞,和早有此意而現在更有迫切需要的新加坡,建立某種互利的經濟聯盟,並非不可能的事。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