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3月3日

江麗芬 政局筆記

香港難獨善其身

1989年5月16日,時任中共總書記趙紫陽接見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提到鄧小平雖然從中央委員會及政治局常委的崗位退了下來,但「在最重要的問題上,仍然需要小平同志掌舵」。其時正值北京民運敏感時期,趙紫陽之言間接承認了鄧小平「垂簾聽政」,退而不休。

這一幕以至往後在北京發生的種種事情,或許已被逐漸遺忘,惟過去一周中央委員會建議修憲引起中外熱議,卻再次讓人聯想到數十年前的中國領導層架構特色。

全國人大及政協會議在北京展開前夕,新華社於2月25日率先在其英文網站公布中共中央委員會提出刪除《憲法》中有關國家主席及副主席「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的字眼,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每屆任期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相同」,並倡議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憲法。儘管有評論員說對此不感意外,因為去年中共十九大未有指定接班人,已顯示習近平部署繼續連任,惟修憲打破多年慣例,始終是件大事,對內地政局甚至全球局勢皆影響深遠。

外界關注倘若修憲成功,習近平會否長期佔據中國最高權力寶座,無止境地掌權下去,擔心毛澤東時代的獨裁情況重現,不少人重提經歷「三下三上」的鄧小平對廢除國家主席無限連任的貢獻。1978年復出主政的鄧小平,1982年提出修改憲法,恢復國家主席的建制,但同時規定任期最多只限兩屆,並刪除原來五四憲法所定訂國家主席擁有的「召開最高國務會議」和「統率武裝力量」的權力,使國家主席成為象徵性的國家元首。

鄧小平廢除中共領導幹部終身制,提醒個人神化將造成嚴重後果;相比起今天集大權於一身的習近平,兩代領導人的作風可說南轅北轍。可是,當想到趙紫陽說「最重要問題仍需小平同志掌舵」,鄧小平在六四後會見及表揚軍隊平定民運風波,以至他1992年南巡對經濟改革發揮重要影響力,說鄧小平廢除了幹部終身制,有點言過其實。

曾任趙紫陽政治秘書的鮑彤近日憶述,鄧小平當年取消終身制,旨在制壓華國鋒,並非想自己真正退下來。其後的最高領導人江澤民於2002年卸任總書記,傳位胡錦濤,惟他留任軍委主席兩年,被指「交位不交權」。事實上,胡溫年代仍不時傳出江派在政治舞台上發揮影響力,可見終身掌權與修憲並無必然關係,就算不修憲,退下來的元首仍可左右大局。

港人宜自我裝備

中外不少輿論皆形容此番修憲,猶如民國時期袁世凱恢復帝制,為免言論發酵,內地網絡屏蔽了「袁世凱」等敏感字詞。《人民日報》周四發表評論文章反駁,重申修改國家主席任期的規定,並不意味黨和國家領導幹部的退休制有變,也不代表領導幹部職務的終身制,又說現時總書記與軍委主席亦沒有只限兩屆任期,修憲只是要確保任職規定保持一致,是符合「國情、保證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設計。

究竟修憲是要為習近平終身掌權鋪路,還是如黨媒所言只是完善制度?端視乎大家對內地政治認識有多深,怎樣分析解讀;惟時間不會騙人,歷史總有評價。根據經驗,一個國家若權力高度集中兼沒有制衡的話,往往是通向危險之路;倘若中國沿此方向發展,確實讓人感到憂慮。香港與內地脣齒相依,勢難獨善其身。

中央對香港的政策方針,可從習近平去年訪港出席回歸20年慶典時發表的講話得知。當時習近平重申香港不能觸碰危害國家主權安全的底線,要確保「一國兩制」不變形、不走樣,並指出只要愛國愛港,誠心誠意擁護「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不論持什麼政見或主張,我們都願意與之溝通」,又說香港經不起內耗與折騰,要「團結起來、和衷共濟」,亦即就算持不同政見,也有溝通餘地,一改過去幾年中央與民主派對立的做法。然而,習主席對港的方針在執行時卻出現落差,香港人只見內地的紅線愈收愈緊,難免沮喪。

隨着內地政局及憲制轉變,香港政治氣候會相應產什麼變化?有待觀察。香港人與其冷眼旁觀修憲,消極對待,倒不如選擇加深認識國情,以求知己知彼,做好應變準備。

耶魯大學教授Timothy Snyder去年出版了一本小書On Tyranny, Twenty Lessons from the Twentieth Century,提到面對暴政隨時重臨,必須做好「20個裝備」,此書是因應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而撰寫,但當中建議有不少值得港人借鏡的地方,其中第一個裝備是:不要習慣服從(Do not obey in advance),切忌認為當權者必定會做某些事件,在對方還沒開口時,就先主動放棄權利;並要時刻警醒、堅守原則,勿人云亦云。

當然,要自我裝備,既要有勇氣,亦要有付出;民主、人權、法治從來不能靠當權者賜予,而是要藉每一個人的力量爭取,公民質素的提升也不可或缺。面對不可預知的未來,港人最好讀一讀Timothy Snyder的大作,那管中國政局發展向好向壞,總之有備無患。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