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8日
每一個人,都有過青春的歡悅或苦澀;芳華遠去,往事的回憶無窮無盡。青春的話題,令人想起影片《翠堤春曉》輕柔的插曲《當我們年輕時》(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當我們年輕時,一個美麗的5月之晨,你告訴我你愛我……」(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you told me you loved me.)
在記憶屏幕 留往事傷痕
年輕時,有熾熱的戀情,有「少年維特之煩惱」;或也有離愁,如唐詩人張泌的《寄人》:「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在香港、北美、北京放映的影片《芳華》,透過青春的故事、芳華的消逝,再現1960年至1980年代社會變遷的場景。據各地網民的帖文,經歷這個時段者,勾起苦澀或痛苦的回憶而淚灑影院。
淚灑影院的悲情,關乎影片不迴避社會「陰暗面」,再現社會糾結,打開了人們的記憶屏幕;在回憶中,有傷感、有嘆息。
北京影評界對《芳華》的述評有兩個極端,有的稱它專注唱紅的「主旋律」,缺乏對毛文革或其他政治運動禍害的批判、反思;有的則抱怨它寫「陰暗面」太多,有「歷史虛無主義」的偏差。
《芳華》不刻意描寫政治運動的浩劫。較之1980年代的影片《天雲山傳奇》、《芙蓉鎮》等,它的社會批判性弱;對敏感話題盡量柔化,避免直露的批評。
在亞文革的政治生態下,電影創作面對更嚴苛的審查,《芳華》對政治運動的描寫,都有「點到為止」的克制,不可能深入反思毛文革或制度弊端,否則過不了審查關。
小說更敏感的話題,影片「省略」了,例如退伍軍人在北京集體乞食抗議;再如軍中政治部副主任的性騷擾、性勒索:「女護士們跟文工團女兵警告:跟強副主任單獨碰上,千萬把兩胳膊在胸前抱緊!……單獨碰上你,那隻慈愛的手準會拍你肩膀,拉你小辮子,然後無一例外順着肩膀或小辮子往下滑,你胸前的丘陵,先上坡後下坡,都不放過。」(小說64節)
有等級籬笆 現鄧麗君熱
影片倒是觸及人們的「苦難歷程」:從毛文革、知青下鄉到邊境戰爭、反精神污染。在描寫社會糾結中,讓觀眾有「回視從前」和思索的空間。
等級與歧視,是第一個着墨點。圍繞活雷鋒起、跌、榮、辱的4個女角,是等級籬笆的象徵。
第一女角何小萍和另一女角蕭穗子(小穗子),出身於黑五類文人家庭,其父分別是右傾機會主義分子(1959)、右派分子(1957),列為專政對象,被強制勞役。
生父被整後,何小萍在繼父(上海高幹)家過着「油瓶女」被歧視、排拒的日子。入部隊文工團後,仍受歧視、欺凌,無法獲得平等,男兵因她的體臭而拒絕伴舞並諷刺她;後來,她因故被懲罰,下放野戰醫院洗衣服、背傷兵。
另外兩個女角林丁丁、文工團分隊長郝淑雯(小郝),是高級軍官之女,獲另眼看待,男兵大獻殷勤,他們常欺凌「低端」階層女兵特別是何小萍。文工團解散後,他們與紅二代公子(小郝之夫為大軍區副司令員之子)結婚,視為「門當戶對」;「低端」階層的蕭穗子,卻因等級籬笆而從追求紅二代中退卻。
第二着墨點,是大集體主義與個人小自由期望的衝突,諸如集體管控、集體榮譽感,與愛慾和「性嚮往」的衝突。
更為「鮮活」的故事是,幾名男兵「弄到」一個手提小收錄音機,偷聽鄧麗君的情歌,與女兵們分享這些柔和歌曲,感受到軍營之外的一股溫馨。
影片再現1980年代軍營的鄧麗君熱,冒了政治風險。當時,「三轉一響再加鄧麗君」(手錶、自行車、電風扇和收音機加鄧麗君錄音帶),是人們改善生活的「時代夢」,曾被老左稱為「小資產階級個人主義」。
第三着墨點,是中越邊境戰的激烈和傷亡的慘重,在前線救傷兵的何小萍,目睹戰場的殘酷、滿地陣亡者而神經失常;活雷鋒則作戰受重傷,失去一臂。影片透過等級與偏見、苦澀愛戀的故事、戰爭和政治鬥爭會、知青下鄉的蹉跎歲月,讓人感受到社會上的「荒謬現象」。在連綿不斷的「荒謬」中,年輕人虛度了青春。
從軍隊到社會,他們都在「荒謬」中逆來順受,沒有反抗(也無力反抗),只有聽任命運的擺布,有「無語問蒼天」的無奈。這也正是有類似經歷的觀眾淚灑影院之因。
以調侃豐乳 反諷等級制
影片藝術創作的可取之處,不只是對往事的鋪陳或傷感。我的觀感是:導演對角色的比較描寫,讓人有「反諷」之感。
影片常出現的場景是,毛的高大畫像和文革的「戰鬥標語」,導演未必刻意諷刺什麼。當畫像下出現活雷鋒被懲罰下放砍木離開文工團時,令人想起英國作家奧威爾(George Orwell, 1903-1950)的政治諷刺小說1984,極權主義下的那個「老大哥」無處不在,頗有陰森恐懼之感。這種感受就是「反諷」。
影片描繪女兵調侃胸部豐滿的紅二代小郝,說她父母給她好營養,讓她有豐乳之美;另一類女孩卻因家境差而「平坦」。這樣的對比,產生對等級的「反諷」意趣:開玩笑而不刺耳。
活雷鋒退伍從商,遭城管隊勒索、毆打中掉落的假肢,竟是低端山寨貨、易爛塑膠品,讓人聯想戰場英雄和官方「優撫」的不對稱,衍生「反諷」。
芳華已去.二之二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脫北者池成鎬:特朗普的新棋子? |
上一篇: | 美國防戰略與台海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