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2月2日

周基利

強積金處置效應普遍

上次跟讀者討論個別強積金賬戶持有人的投資取向,今次希望向大家介紹一個非理性的投資行為:處置效應(disposition effect)。處置效應是指投資者傾向賣掉增值的基金,而繼續持有貶值的基金。

怕輸錢寧持弱股

假設有一位投資者持有兩隻股票,一隻(股票甲)買入價是8元,另一隻(股票乙)買入價是12元,現時兩隻股票的價格均是10元。換言之,股票甲在賬面上有盈利,股票乙在賬面上有虧損;現在該名投資者需要現金周轉,他會賣掉股票甲,還是賣掉股票乙呢?

處置效應預測,他會賣掉增值的股票甲,繼續持有貶值的股票乙;原因是怕輸錢,而且渴望獲利。

其實,處置效應十分普遍,在股票市場、期貨市場和房屋市場均會發現這種非理性的投資行為。過去有研究發現處置效應與投資者的年齡、性別、月薪和資產的關係。

究竟香港強積金個別成員是否有相似的投資行為呢?處置效應與戶口持有人的年齡、性別、入息、資產總值有什麼關係呢?筆者得到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撥款支持,與一家強積金計劃公司合作,去年曾分析大約20萬強積金戶口在2015年期間的投資活動。

筆者把處置效應界定為,投資者於基金升值時(與去年價格比較)把基金出售,或於基金貶值時(與去年價格比較)繼續持有。結果顯示,處置效應非常普遍,有八成六強積金賬戶持有人有這樣的情況。【表1】

資產愈多愈明顯

筆者及後分析處置效應與成員的年齡、性別、入息、強積金資產總值的關係。結果顯示,男性比女性有較大機會出現這種情況,尤其是當投資出現虧損時【表2】。約八成七男性曾有處置效應的行為,八成三女性也有這樣做。

年齡與處置效應的關係較為復雜,相比第二個年齡群組(25至34歲),年齡較輕及較年長的有較少機會出現處置效應,月薪和強積金資產總值與交易次數有正面關係。

換言之,月薪愈高和強積金資產總值愈大,處置效應出現的機會便愈大。筆者建議當局應向市民加強有關的投資教育,令市民明白這些非理性的投資行為,並且進一步了解處置效應的成因及其有效的預防措施。

周基利_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社會政策講座教授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