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12月13日

孔永樂

改善貧窮問題不能單靠扶貧政策

早前,特區政府公布去年香港貧窮人口數字達135萬,這是自2009年以來的歷史新高。有人認為,這是政府扶貧政策失誤,導致社會出現「愈扶愈貧」的現象。當然,如何準確計算城市的「貧窮」人口,還涉及統計方法學、定義概念和居住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從貧富懸殊、實質工資和生活開支等多方面看,香港的貧窮問題需要社會不同人士長期共同努力改善。主要的問題是,我們應該從哪個方向解決社會貧窮問題,而且政府是否須要負上最大責任。

44%青年想置業結婚

首先,「愈扶愈貧」並非香港獨特的社會現象。美國哈佛大學約翰.甘迺迪政府學院卓越教授Paul E. Peterson指出,美國在二十世紀也遇上貧窮悖論(The Poverty of Paradox)的情況。1940至1960年代期間,美國政府基本沒有自稱進行重大的「扶貧工作」。然而,美國的貧困率一直急速下降。例如,1940年的全國貧窮人口由34%下跌至1960年代的約15%;同時,黑人和拉丁裔美國人的貧困人口亦大幅下滑。不過,當政府於1970年代開始進行不同的福利政策後,美國國內貧窮率卻開始惡化。誠然,失業率在現實上難以下跌至接近零水平,但美國拉丁裔的貧困人口比率也從1972年的28%上升至1987年的39%。當中,Paul Peterson難以準確計算多少是基於非法拉丁裔移民的因素而推高官方數字,但年輕家庭更容易成為「貧困人士」。

特別的是,由於美國政府和國會政客在1970年代末開始聚焦幫助單親家庭等弱勢人士,提供現金援助、醫療及住屋福利等,一些美國年輕人更選擇與伴侶離婚或從不結婚,從而獲取更多資助;這不單推高政府的貧困人口,其年輕家庭的下一代更容易出現濫藥、犯罪及暴力等紀律問題。可見,扶貧計劃必須慎重設計和推行。這不單關乎政府每年的財政支出,還影響一個社會的道德價值觀和長遠秩序穩定等問題。

理想地看,政府不單要幫助城市基層人士「脫貧」,還要確保他們有自強文化,努力改善自己及家庭的生活條件,並對社會發展帶來正面影響。

現時,我們討論貧窮問題時經常有一種想法,希望政府能夠多方面出手幫助青年、弱勢、單親和新移民等問題。最近,一項有關香港青年住屋的研究顯示,當找到人生伴侶時,44%青年表示想置業而並非租屋居住。

現實裏,金錢(或資源)總是有限的,以筆者的理解,大多青年寧願把巨額花錢用於買樓,而非買書或考取其他進修資格,從而增加自身的人力資源。這種思維值得商榷。我們不能為了討好一代人的政治喜好,而令香港長遠發展帶來更多社會惡果。

冷門行業均有優秀人才

宏觀地看,城市貧窮與城市的經濟發展有密切關係。1987年,美國社會學家William Julius Wilson出版《真正弱勢》(The truly disadvantaged),書中分析經濟結構的轉變是形成城市貧窮的主因。當美國從工業型經濟轉到一個更具競爭力、並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後,實質時薪不斷下降、而學歷技能等要求卻不斷提高。

以往,大批在城市內相對穩定及高薪工作便大幅消失,這也影響黑人就業收入及其家庭的組成,間接滋生貧窮。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William Julius Wilson提倡一個接近全民就業的政策方案而不是推動扶貧政策,才能解決城市貧窮的問題。其中的假定包括青年的個人學習動力,不能把自己邊緣化及脫離社會,而社會機構也需充滿活力。現時,香港面對大城市貧窮及貧富懸殊的問題。城市貧窮未能根治,不能完全歸咎政府的扶貧政策,反而我們更須要思考如何促進香港的經濟增長,特別是青年就業問題。

筆者認為,解決香港的貧窮問題不能只關心扶貧政策,更重要的是,如何修正香港在資本主義發展下引起的不良後果。

過去20年,不少學者、政黨和民間團體從不同角度提出多種改善香港貧窮人口的方案,筆者認為以下幾點仍然可以深入討論:

一、若然我們堅持發展經濟是改善貧窮問題的較佳方向,未來香港的產業需要更多元化,在個別領域或需要深化改革。

現時,香港產業仍然以傳統四大行業(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和物流、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為主。當香港的製造業大規模轉移到內地後,其他行業未能成功創造更多相對穩定及高薪的工作。

金融及旅遊零售於九七亞洲金融危機與2003年沙士期間大受打擊,對外貿易的增長比上世紀末亦相對較低。

必須提出更務實方案

在航運物流、旅遊及科技發展等領域須要不斷改進,從而令香港在區域及全球化的市場中更具競爭力。例如,香港的旅遊景點甚至酒店食肆等配套,都可以不斷改善,這全都需要資金的幫忙。

從近代歐美地區的發展歷史看,政府對產業的投資是非常重要。不然,市場主導下極可能失去一個明確的方向。特別的是,過往香港似乎忽視了漁農業及傳統工藝等行業。

上月底,由商界和專業人士發起的分享平台「We Like HK」舉行頒獎典禮,最終分別在個人及企業組選出具代表的得獎故事。

從活動中可見,各階層的不同人士每天都努力在自己的行業內奮鬥,並且靠個人毅力及熱誠取得佳績。一些冷門的行業如長衫服裝及魚類養殖都有優秀人才,若然政府及企業能夠推動青年多到不同領域發展,香港的產業不會過度單一化。社會上有更多不同行業工種讓青年(或長者)選擇,對改善貧窮情況一定有所幫助。

二、這關乎於如何推動不同新產業,目前香港面對其中一個主要的問題是租金成本高昂。11月中,筆者在數碼港出席一個有關創新科技發展的學術論壇。席間,一名講者指某間科技公司曾經計劃在香港建立研究團隊,但最終因租用辦公室的成本太高昂而轉往深圳。

這應該是香港難以孕育新產業的最大困難。當前,除了改善市民的住屋環境外,政府亦要制訂和實施合適的產業政策,積極推動經濟轉型。不然,未來香港的經濟發展會困難重重。

香港的經濟發展與內地結合是一個方向。最近國家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並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有人可能對此感到憂慮或抗拒,但在現時香港發展條件的局限下,我們必須提出其他更務實的方案。不然,香港在經濟增長緩慢及樓價等生活成本不斷上漲的情況下,個別階層的貧窮情況只會令人更加憂心忡忡。

孔永樂_城市智庫成員、「就是敢言」計劃成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