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9月15日

黃健明

虛擬貨幣經濟學

中國政府宣布取締「首次代幣發行」(Initial Coin Offering, ICO),常用於此等集資計劃的比特幣(Bitcoin)及其他虛擬貨幣的價格應聲下挫,單是比特幣已經蒸發逾五分一的市值。

話雖如此,比特幣於2009年面世後,價格由不到1美元上升到現時的4000多美元,市值近20億美元;其他類似的虛擬貨幣超過700種,很難想像這種發展趨勢會單純基於中國的政策而完全扭轉。

比特幣的發展接近10年,有關虛擬貨幣方面的討論和硏究也不算少,但主要都是着眼於科技方面,嘗試分析運作背後的經濟原理的文章卻少之又少。

剛好於中國宣布取締「首次代幣發行」的同一天,浸會大學經濟系邀請來自加拿大央行和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的趙慶麟教授講解相關的題目【註】,那是理解這些新興虛擬貨幣的經濟理論的難得機會。

貨幣系統的其中一大天敵是偽幣,而偽幣的出現和防偽的方法既是科技問題,也存在經濟學的邏輯。就像以金屬鑄造貨幣的年代,盜鑄的問題固然跟鑄造技術有關,但金屬價格波動令貨幣內含金屬的價值低於面值,往往才是出現盜鑄的主因。在今天只講個「信」字的信用貨幣年代,造假的經濟誘因不缺,而現今應對的方法主要在於貨幣實體的防偽。

維護賬戶準確性

至於虛擬貨幣,某程度只是一堆數碼位元組成的網上紀錄,所謂「防偽」,其實就是維護賬戶紀錄的真實性。早期如網上銀行賬戶、八達通和PayPal支付系統中的賬戶等數碼化的貨幣,避免賬戶紀錄遭到竄改的方法,是依賴如銀行和大型支付平台等有信譽的中介機構處理交易紀錄。

至於比特幣等近年冒起的虛擬貨幣,都是屬於加密貨幣(crytocurrency)。這些加密貨幣的一個共通點,就是由於不信任中介機構或不希望在中介機構留下任何交易紀錄的蛛絲馬跡,所以需要依賴不同「用家」輪流負起維護賬目的責任。然而,如何能確保負責的「用家」不會把別人賬戶的結餘偷偷轉到自己的戶口?

以比特幣為例,每當須要更新賬戶紀錄時,是透過成功「掘幣」(mining)決定誰能更新紀錄,因此不同時段的紀錄會分散到不同的用家手中;然後更新的紀錄會透過區塊鏈(blockchain),對照過去的所有交易歷史以確保其準確性。

簡單來說,有點似是假如你說你有1000萬結餘時,區塊鏈會根據以往紀錄,證實你的確從過去的所有交易中曾獲得共1000萬的收入;分散的紀錄加上追蹤歷史的功能,某程度令憑空竄改紀錄變得難以成事。唯一問題在於,假如你是一名剛進行交易的買家,而你又剛好成功「掘幣」而成為負責更新交易紀錄的「用家」,你就有可能於交易後竄改紀錄,裝作從未發生有關交易,把本應支付的貨幣袋袋平安,下次再用,成為所謂重複使用貨幣問題(double spending problem)。

加密防竄改紀錄

解決上述問題的其中一個方法是,在更新紀錄的權力中加入不確性。比特幣以成功「掘幣」來決定誰能更新交易紀錄,因此當大家沉醉於「掘幣」的同時,其實也正在競爭更新收付紀錄的權利;只要競爭愈激烈,這個心懷不軌的買家就愈難如願得到更新(也是竄改)紀錄的機會,而增加「掘幣」成功率所需配置的電腦運算裝備,就是買家出術的成本。

正因防範竄改紀錄的精要在於競爭,要是「掘幣」的能力集中於一人之手(例如他擁有所有用於「掘幣」的電腦運算能力的一半以上),這個人便能把更新紀錄的權力牢牢握在手裏,整個防範重複使用貨幣的機制,甚至整個比特幣系統都必然崩潰。這就是所謂的51%攻擊危機。

趙慶麟教授根據比特幣各種特性而建構的經濟理論,依我理解,對比特幣的應用有幾點重要的啟示:

一、既然竄改紀錄的得益來自重複使用最近一次交易所支付的貨幣,因此金額愈大,造假的誘因愈大,由此路進,則比特幣用於小額交易的安全性會比大額交易的為大。

二、更新紀錄權的競爭性加上區塊鏈,讓賣家可以透過延後付貨或提供服務的方法,減低買家竄改紀錄的機會;因為當賣家延後付貨時,希望竄改紀錄的買家便須把所有於交易以後、收貨以前的紀錄都加以竄改,才能達到系統要求的一致性,買家出術的成本因而大大增加。

提供回報引入競爭

三、世上沒有免費午餐,引入競爭必須提供回報,現時「掘幣」的回報包括新掘比特幣的價值(亦即經濟學中的鑄幣稅)和從交易中收取的交易徵費。比特幣先天把貨幣總數規限在2100萬之數,亦即是預告鑄幣稅將會消失,而交易徵費將要提升以維持更新紀錄的競爭性。鑄幣稅是向所有貨幣持有人收取的隱性費用,而交易徵費則是按着交易次數徵收,因此對使用比特幣進行交易可能會帶來較大的打擊。

其實,金融科技和其他「新經濟」商業活動都跟虛擬貨幣一樣,在科技背後往往也有一套經濟理論能夠解釋其運作。就像我早前提及Uber的例子,如果只是把其成功簡化為一種「網上叫車平台」的科技,而忽視它的提價(surge pricing)機制與現時的士車資規管的差異,肯定無法真正制訂有效政策以應對相關發展。

黃健明_浸會大學經濟系講師

註:Chiu,Jonathan and Koeppl, Thorsten (2017). The Economics of Cryptocurrencies - Bitcoin and Beyond. Working paper.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