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8月28日

鄒崇銘

香港是時候引入里山倡議

最近出入新田地區,認識了一些年輕農夫,由於農場地點較偏遠,交通不便,因此招募農夫、義工和連結消費者都有困難。新入行的農夫都在努力艱苦經營,日子一點也不容易,但顯而易見,他們心中都有一團火。

尤其是一位新入行的農夫的幾句說話,令人印象特別深刻:「新田一帶非法倒泥情況很嚴重,附近農地一旦荒廢,很快便有泥頭車開進來。維持農地於常耕狀態,既是展示香港本地農業的可能,亦可阻擋破壞農地的行為。」

雖然我對香港農業有一點認識,但對這種論點卻聞所未聞。然而,仔細想想,他的說話卻又相當言之成理:香港數以千計公頃的農地長期荒廢,豈不是用作倒泥、復轉作其他用途的最佳藉口?若要鄉郊土地維持原貌,相信沒有什麼比維護和發展本地農業來得更重要;由此開拓本地農產品的另類市場,已成為不少朋友愈來愈重視的工作。

農業生態的多樣性

一年一度的香港農業論壇,今年有多近200人出席,很可能是歷來人數最多的一次。會議前後共開了7個小時,中途離場的聽眾沒有幾人,對異常忙碌的香港人來說,更是近乎不可思議的事情。剛上任的林鄭月娥和食衞局局長陳肇始會如何看待農業政策,論壇似乎能帶來不少啟示。

今次農業論壇所以如此吸引,相信與講者帶來的大量精采案例不無關係。從林村谷出發,聽眾走遍了荔枝窩、大嶼山、塱原、大江埔、坪輋等地的農業生態,以及后海灣的漁業生態,充分展現了香港漁農業、生態和食物景觀的多樣性和可塑性,以及香港作為生態都會的無窮潛能。

是什麼理念和信念,令眾多背景迥異的講者和聽眾走在一起?今年農業論壇的主題是「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相信之前接觸過這個名字的人不多。

「里山」一詞來自日本,最早有文字紀錄的是十八世紀,顧名思義,是指村里民居附近的山。不過,里山的現代用法,主要是森林生態學家於1960年代提出,把日本的「農用林」(即類似本地的風水林)稱作里山;後來又有人把里山、農地和農村合稱為「里地」,不過近年里山已包括農地和農村在內。

在2010年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會議上,日本環境省和聯合國大學共同提出「里山倡議」,把里山正式定義為「社會生態生產景觀」(socio-ecological production landscapes)。里山倡議提出三個方向,台灣方面把它翻譯為「三摺法」:一、確保多樣性的生態系統服務和價值;二、整合傳統知識和現代科技;三、在尊重傳統社群佃租制度的基礎上,謀求新形態的協同經濟體系。

此外,里山倡議還涉及五大行動策略:一、資源使用控制在環境承載量和回復力之內;二、循環使用自然資源;三、認可在地傳統和文化的價值和重要性;四、促進多元持份者的參與和合作;五、貢獻在地的社區經濟成長。

凡此種種,歸納起來便是一個共同的願景:即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現時里山倡議作為一個全球性的網絡,多達162個夥伴機構遍布世界各地,共同承擔維護和發展農業生態的責任。

台灣貢寮水梯田

在因緣際會之下,我曾有機會踏足台灣新北市貢寮區的雙溪河流域,親身考察當地水梯田和濕地景觀。貢寮乃是台灣4個主要里山倡議項目之一,由林業局與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推行,自2011年起有9戶10塊田合共42分地(即4.2公頃)參與。

計劃復育原已荒廢的水稻田,並要求農戶不能使用農藥,使用化肥的則無法取得較高的收購價。農戶必須採用淺耕的方法,避免過度翻土,冬天休耕時則仍要維持田裏有水。此外,還須注意田間生物例如外來物種和蟲害管理。人禾基金會則會向農戶收購稻米,並開拓其他社區經濟和生態旅遊的業務,以及為區內改善基礎設施,如道路、引水道等。

2013年1月,人禾基金會發表保育計劃報告,對貢寮里山倡議的成效進行詳盡評估。報告記錄自復耕後區內生態的微妙變化,例如不用除蟲劑時,田間和田埂上的野草,加上綠籬帶形成的植生棲地,造就許多寄生性、捕食性昆蟲和動物的棲息,讓小空間中有複雜的食物網絡。彼此控制的結果是,大幅減少單一蟲害的危機。除了田間和田邊植被構成的棲地,砌石駁坎,以及包括房舍土角等,在在貢獻多孔隙棲地提供捕食者居住。

報告並且對水田生物的恢復情況,以及牠們與農地生景和周期的關係,作了極為詳細的記錄。其中黃腹細蟌和食蟹獴作為台灣愈益罕見的生物,數目均開始穩定增加,現已成為貢寮項目的標誌,常見於相關的產品和出版物之上。毫無疑問,貢寮項目的規模仍然很小,亦面對生態和社區農業同樣面對的各項挑戰,但復耕復育帶來的生態影響立竿見影,同樣是極為令人鼓舞的成果。香港不少機構如長春社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皆與貢寮保持緊密的交流合作關係。

里山資本主義

恰巧在今年台北書展期間,看到一本新書:《里山資本主義:不做資本主義的奴隸,做里山的主人》(藻谷浩介著,林宜佳譯,天下雜誌出版)。此書源於2011年福島事故之後,NHK電視台的時事專題節目,力圖在經濟廢墟中尋找新的出路。他們於是在日本不同角落四出尋訪,挖掘自下而上重建經濟的成功故事,最終並且聚焦在里山倡議,作為二十一世紀低碳經濟的藍本。

作者開出的基本方案,乃是回歸地方和社區的根本。以往年輕人皆往大都會如東京和大阪拚命鑽,面對全國以至所謂全球的劇烈競爭,小城鎮的產業和人口則不斷空洞化。提出「里山資本主義」,正是要回歸扎根在地的資源和優勢,順應地理生態的狀況來推動發展。這跟一味好高騖遠、眼睛總是盯着千萬里外的海外市場、人皆爭相做鄭和與張騫的發展模式,剛好相反。事實上,這亦是香港經濟最值得省思之處。

書中反覆提出的觀點是,水、食物和燃料等基本生活所需,才是確保生活品質的根本要素,而錢只是滿足這些需要的手段。

但久而久之,特別是大都市的人,愈來愈依賴錢換取來自遠方的水、食物和燃料,甚至早已忘記這些生活所需的來源,忘記我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初衷。只有當「比較優勢」、「經濟融合」的邏輯出現危機,例如生態或金融系統癱瘓,人們才意識到,有再多的錢亦用不上。

「外向型經濟」是特區政府常用的術語,里山倡議則讓我們重新思考,這是否只是當權者極力打造的迷思?

鄒崇銘_影子長策會成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