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8月25日

鍾聞 河水集

北京一網打盡 學術期刊遭殃

內地對於海外媒體的控制愈來愈嚴密已非新聞,《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路透社等新聞媒體的網站屢屢遭到屏蔽,而海外一些學術刊物設在中國的網站則得以「網開一面」,一來讀者群比較窄,二來學術討論的「惡劣影響」不大。

不過,近日劍橋大學出版社被要求在中國的網站刪除300多篇刊在《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以及100多篇刊在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的文章,事件顯示中國的輿論控制之網,現時連學術討論都不能幸免了。

事緣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早前要求《中國季刊》中300餘篇,包括六四、文革、西藏和台灣等敏感話題的文章從網站撤回,出版日期涵蓋近數月至1960年代,事件立即引起學術界的強烈反彈。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經濟學專家包定(Christopher Balding)隨即發起請願,希望劍橋大學出版社與學術界面對中國審查時,要挺身而出,行動得到數百人聯署。

身為苦主的《中國季刊》總編普林格萊(Tim Pringle)也表達出不滿和失望。他特別指出,這一限制學術自由的做法並非孤立的舉措,而是在整個中國社會繼續實施限制公眾參與討論政策的空間。

十九大前草木皆兵

由於強烈的反彈始料不及,劍橋大學出版社最後改變初衷,在中國的網站重新發表《中國季刊》刪除的文章,也未有遵循中國當局的指示,刪除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的文章。

面對干預學術自由的抗議聲浪,內地《環球時報》發表文章,辯稱中國是依法行事,無可指摘,強調西方機構進入中國市場,必須作出適應性調整,西方媒體可以批評這些西方機構為中國市場的「五斗米」折腰,但不能批評中國。

劍橋大學出版社當初為了在中國的商業利益(五斗米)而折腰,後來在外界強大的壓力下才挺直腰板。中國政府對於這種「抗命行為」肯定不會善罷,在中國的網站最終可能遭遇關閉的厄運。

《中國季刊》是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術權威,普林格萊強調,《中國季刊》將繼續發表文章,並採用嚴格的雙盲同行評審機制(Double-Blind Peer Review),不考慮文章主題和敏感性。所謂雙盲同行評審機制,是指審者與作者之間互相都不知道彼此身份的匿名評審。

十九大前,北京草木皆兵,連像《中國季刊》這樣存在已久的學術刊物也寧枉勿縱。以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官員的水平,相信一定看不明白《中國季刊》與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這些高水平的學術文章。只是他們一見到「六四天安門事件」、「港獨」、「台獨」等字眼就直覺不妥當。

其實,《中國季刊》的文章即使題材敏感,也只是學術討論,普羅大眾不會太感興趣。經過北京審查當局的拙劣打壓後,才引起國際社會以至普羅大眾的關注。

中國面臨的問題錯綜複雜,許多矛盾需要釐清。在目前的政治氣候下,大陸學者對這些敏感題材避之則吉。外國專家學者的客觀研究,一來可以填補這個空白,二來可以得到另一個看中國的視角。當局的愚蠢行徑,連這道門也關上了。

(英文版本由EJ Insight翻譯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