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7月24日

鍾進怡、唐健朗 文化論政

續談觀眾拓展 藝團該如何自救

今年6月5日在本欄刊登的〈談談政府的藝團觀眾拓展工作〉中,筆者曾提到不論國內國外、規模大小,藝術團體都面對觀眾群減少的問題。因此,對於觀眾拓展(Audience Building)的討論,漸為藝團和政府重視。康文署轄下的觀眾拓展辦事處,其實早於2000年開始,已着手促進藝團和機構之間的合作,推行藝術教育活動,以達到推廣藝術、提升市民藝術認知的效果。

不過,筆者同樣留意到,政府雖然已投放資源,但捉錯用神,把觀眾拓展簡化為藝術教育和營銷,導致公帑錯付,推行的計劃無以為繼。其實,觀眾拓展不只講求增加觀眾數目,更要強調深耕細作,建構與觀眾的關係,塑造一種社區感,同時要深化觀眾群的文化消費模式,推動藝術生態的進步。

策略應以研究為本

承接過往的討論,本文希望提出研究在觀眾拓展工作的重要性。不單政府,就連一些業界人士也忽略研究工作在藝術行政扮演的角色。當然,現時香港藝團各自都要面對很多客觀問題,例如時間、金錢、人才,要它們兼顧日常運作之餘,還要開展研究工作,是非不為也,實不能也。本文希望提出簡單的兩點:一、根據外國經驗,研究工作對執行觀眾拓展策略幫助很大,值得藝團嘗試;二、研究成本不一定高,而政府提供幫助的空間其實很多。

要拓展觀眾,藝團就要變得針對性,並可足夠深入地認識觀眾群,以達致與觀眾建立一種親密的關係。在走入群眾的過程中,我們要具有研究精神。觀眾研究(Audience Research)的重要性,在於幫助營運者發展觀眾參與計劃時,能建基於一套以知識為本,而非直覺為本的決策方針。

好的觀眾研究,應採用質性研究(Qualitative method),因為觀眾的行為和感受難以用量化方式深入處理。當中最常用到是聚焦小組(Focus Group),聚焦小組方式與常見的演後問卷不同,重點不在於採集觀眾對單次表演的意見,或簡單的背景資料(收入、年齡組別等),而是希望透過深入訪談,確切了解觀眾群對藝團的印象、對藝術本身的觀感、觀眾的生活模式等。每次聚焦小組可針對一個特定的身份群組,如老年人、專業人士、華裔族群,進行一個至兩個小時的訪談。

美國老牌智庫華萊士基金會的市場研究專家卜哈羅博士(Dr. Bob Harlow),在總結10個採用研究式觀眾拓展策略的藝團案例後,撰寫了《帶走猜臆:以研究營建藝術觀眾》(Taking Out The Guesswork: Using Research to Build Art Audience)一書。在書中,他提到聚焦小組在觀眾拓展工作所發揮的三大作用。第一個作用是了解觀眾。聚焦小組能針對不同類型的觀眾,了解不同因素,比如受訪者對藝術的想法、藝術項目的實際操作因素,如價格、地點、節目長度,以及參與過程中的經驗,如何影響他們的選擇。

第二是宣傳創作,在聚焦小組認清觀眾的需要和口味之後,藝團可以改變原有的宣傳方法,改變「老客人」對藝團的既定印象,同時接觸新的觀眾,吸引他們入場,特別是對於新接觸藝團的觀眾群,可以分析他們對藝團的網頁、宣傳冊子的迴響。在創作方面,亦應嘗試推陳出新,令藝術更「接地氣」;同時也要提供誘因,把新觀眾變成「回頭客」,並深化固有觀眾群。最後是成效檢驗,藝團可就此制定策略,按時檢討成果,並及時作出宣傳上的修訂。

香港實況與政府角色

面對觀眾群減少的問題,觀眾拓展策略會是藝團未來生存的關鍵。無疑,成功的觀眾拓展策略應以研究為本。在研究中,需有專業的協調人,並準備適當的討論材料;討論過後,也要有專業的研究人員進行資料分析,以免得出錯誤結論。然而,本港藝團正正面對各種客觀問題,例如人手不足,阻礙他們進行聚焦小組。

觀乎本港眾多藝文機構,能夠較易做到開拓觀眾群、重塑機構形象等目的,有聯合康文署轄下數實博物館的大型活動──「博物館節」。當中有針對不同年齡階層設計的主題節目,也有突出各館特色的專題展覽。可惜的是,在欠缺公開報告的情況下,不論節目規劃背後是否有拓展觀眾的意圖,或者最終有否達致觀眾拓展的成果,其他藝團均無從知曉,遑論分享研究成果。

在美國,小型藝團可以透過與智庫或研究機構合作,以分擔成本。比如上文提到的華萊士基金,便設有研究資助計劃,單從2006到2014年,便資助了54個小藝團進行觀眾拓展工作,並提供意見支援和知識傳授,當中很多藝團是第一次進行研究,4個聚焦小組的成本,更控制可於10萬元以下。可見聚焦小組其實不是成本高昂的研究方法,香港其實不缺研究人才,需要的是人力資源配對,政府可設立平台和機制,鼓勵跨界別合作,可以促成智庫、研究機構、學府和藝團的合作關係。

第二,政府亦可設立一筆過的研究資助(research grant),為藝團提供小額資助,供它們聘請研究人員,並鼓勵把研究結果在平台與業界人士共享。如果政府視文化產業為未來重點行業,沒有理由不為藝團提供上述協助,令本港藝文界在面對全球性的觀眾萎縮時,不用受制於人力和資源缺乏,真正做到觀眾拓展,維持本地藝術活動的多樣性、國際性。

鍾進怡為藝術行政工作者;唐健朗為新媒體outside.hk成員

本欄逢周一見報,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