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6月7日

麥美娟

理性解決醫療體制問題

信任是雙向的,惟有互相信任、理性溝通才能拉近人與人之間彼此的距離,醫患關係亦然。然而,這段日子,有醫生組織多次公開批評部分傳媒、議員在回應醫療事件時的言論,令醫患關係撕裂惡化,筆者本不打算對這些不合理的批評逐點反駁,認為大家應該將焦點放在探討如何改善香港醫療制度上,而並非陷於失焦的泥漿式爭辯之中。可是,杏林覺醒發言人黃任匡醫生早前再次在報章撰文點名指摘筆者以醫患關係來「交換自己的政治本錢」,硬將議員與醫者拉到對立的假象之上,為免公眾誤解,筆者實在有必要作出回應,以正視聽。

「神邏輯」不能苟同

首先,對於黃醫生的「神邏輯」,筆者不能苟同。試問要撈取政治本錢,又何苦得罪別人呢?醫患本同心,為何黃醫生認為得罪醫生可為病人甚至議員帶來得益?過去數年,筆者收到近150宗涉及醫療的投訴個案,但最終透過傳媒發布的不到10宗,當中全數皆牽涉嚴重情況,甚至是人命傷亡,並且是因為醫院未能經溝通而釋除病人及家屬疑慮的個案。至於其餘的百多宗個案,筆者均是充當協調者,協助病人及家屬與醫院溝通,甚至是向家屬解釋事件中醫護人員所面對的局限,而當中絕大部分個案在經調解後均沒有公開發布並得以處理。因此,黃醫生的言論既不符合事實,亦絕不公道。

筆者必須強調,議員的職責是為民發聲,並協助病人及家屬作出申訴。然而,即使議員和醫者的角色不同,亦絕非對立;最少,在醫管局的管理行政、醫療資源分配及現有醫療體制的流弊等課題上,筆者和大部分醫生團體均意見一致;但筆者想在此重申,議員和傳媒都有責任履行監察者的角色,而筆者過去的評論從來無意針對任何醫者,只是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很多時醫生與病人或家屬之間的矛盾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誠如黃醫生在其文中所言,有時候引起公眾責難的「是因為醫生的解釋未夠仔細、事前的溝通未夠全面而導致的」。

醫患關係並不惡劣

筆者明白,在現時公立醫院前線服務壓力極大的情況下,醫生未必有充裕時間為每位病人逐一作出詳盡解說,這個難處相信公眾亦會理解;但理解不等同一定正確,尤其是當出現人命傷亡的時候,病人及家屬自然希望知道事件的詳情,很多時他們根本並非要責難醫者,而只是希望透過調查找出真相。同樣地,議員及傳媒亦只是希望醫院及有關當局作出檢討並改善制度,避免不幸事件再次發生,而並非要針對醫生專業,在「雞蛋裏挑骨頭」。

記得自從政府提出《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開始,便有人以「撕裂」來形容醫患關係,惟據筆者觀察,事實並非如大家所想像般惡劣,絕大部分病人仍然十分信任醫生的專業,社會上仍然有醫生與病人亦醫亦友,甚至有醫護參與病人組織的義工活動,陪伴病人及家屬同行走過復康路。醫患關係從來都不是「你贏我輸」的博弈,我們更應該反思如何收窄彼此的分歧,達致醫患共嬴。筆者希望各方能回歸理性,聚焦、正視問題的根本,實事求是解決本港醫療體制的諸多問題,挽回公眾對本港醫療系統的信心。

麥美娟_立法會議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