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5月25日

丁望 思維漫步

說空氣和自由 竟是媚美辱華

雲南昆明的留美學生楊舒平,日前在馬里蘭大學的大學畢業禮發表演講,提到空氣和自由,說出享受自由的喜悅:「我永遠感激言論自由的清新空氣」(I will be forever grateful—the fresh air of free speech)。

她的演詞雖獲許多師生、家長、華僑讚賞,卻遭北京、昆明等地的「愛國網民」圍攻。圍攻者如同毛文革時開「鐵帽子工廠」的「鬥爭積極分子」,把沉重的鐵帽子套在她頭上:媚美、辱華、抹黑祖國。

這種極端民族主義的圍攻,被美國《世界日報》稱為「網絡霸凌」:「楊舒平急急發表道歉聲明後,重新戴上口罩。」她發的帖文曰:「演講只是分享自己的留學體驗,完全沒有對國家及家鄉的否定或貶低之意,在此深表歉意。」

可自由討論 是校園常識

她的演詞,從戴口罩說起,帶有幾分天真:「我在中國的都市長大,每次外出都必須戴口罩。」她提到在達拉斯機場「呼吸到美國的第一口空氣」後,丟掉準備戴上的口罩,道出她的感受:「在機場外深呼吸的那一刻,我感到了自由。」

接着,她回想看到的自由場景:校園內觀看戲劇《黃昏:洛杉磯》的演出,劇中有種族歧視和政治話題的討論。她說:「我很驚訝,我從來不曾想過這樣的話題可以被公開討論。」

驚訝之後,是擁抱自由的激情:「這裏我有自由發聲的機會」,「自由就是氧氣,自由是熱情,自由是愛」,「民主與自由是值得我們為之奮鬥的、至關重要的清新空氣。」

對於來自「一黨領導體制」社會的人來說,自由確如難得的清新空氣,讓人從戴口罩的困境中解脫。

楊舒平說的是普通常識。在自由的社會,民眾享有新聞、資訊、言論、思想的自由;校園自由討論和學生有發聲機會,早是「家常便飯」,這是香港小學高年班學生有的常識。

在自由社會的大學校園,不只可議論種族歧視、同性戀,還可對「國策」發表另類意見。1960、1970年代,美國的大學常有反越戰的演講、遊行,我曾應邀到柏克萊加州大學、史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等名校「觀察校園學運」,感受到法治、自由制度和民間(公民)社會的基礎結實。在當時,反越戰是反「國策」,但沒有和平示威或演講者被指為「顛覆國家政權」,這才是真正的「制度自信」。

天天喊「制度自信」、頌核心權威的社會,動輒把和平請願、合法上訪、依法辯護的律師,扣上煽動顛覆或尋釁滋事罪名關押,是沒有自信的虛怯。對楊舒平圍攻,也折射缺乏自信。

控新聞資訊 對外界隔膜

本欄提及常識並非調侃楊舒平,而是感慨不同社會制度下自由權利的差異。新聞、資訊、言論的嚴密管控和缺乏「免於恐懼的自由」,使許多「主人翁」對外界甚隔膜,以致誤信「資本主義日益腐朽、一天天爛下去」之說,這是極端民族主義、義和團主義重新熱起來的一個原因;這正如儒家經典《荀子.解蔽》云:「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闇於大理。」

對楊舒平的圍攻,正就是蔽塞。蔽的意涵,一是指她說的自由,是美國校園的常識;二是指中國大陸的生態環境不佳,城市居民常要戴口罩應對PM2.5(細顆粒物,香港稱懸浮粒子)超標下的霧霾(灰霾)天氣【註1】,也是早已存在的事實。

楊舒平的家鄉,狹義而言指昆明,廣義而言可指許多空氣素質差的城市。她並沒有直說生態環境差,只是從口罩說到珍惜清新空氣。

相對於京津冀重霧霾城市,昆明市內的空氣好一些。但昆明周邊或雲南省的自然生態失衡也不輕,有過多宗環境嚴重污染事故。整個大陸的生態環境,仍是「形勢嚴峻」,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全球首位,大氣、水源、土壤污染重。

據官方2016年統計公報(2017年2月28日公布),受監測的338個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的不足25%,未達標的則略超過75%;未達標城市的PM2.5年均濃度,大都未達國標(國家標準),與世衞的標準差距更大,這是城市居民常戴口罩的原因。

PM2.5 增生命風險

環境污染特別是霧霾和沙塵暴,無「邊界」可阻,華北的重霧霾或沙塵暴可吹到華南,也可能吹入日、韓和香港、台灣。

國務院環保部透露,2014年2月,華北的大面積霧霾約143萬平方公里,接近國土的15%【註2】。國際災害監測組織(挪威)於今年5月22日發表的報告稱,去年的全球災害流民3100萬,中國大陸有740萬(居首位),佔24%。

生態環境差,大大增加居民的健康、生命風險。現任人大副委員長、原衞生部部長、科學院院士陳竺醫師,在國際著名專業雜誌《柳葉刀》(The Lancet)發表聯名研究報告,稱「中國每年因室外空氣污染導致的早死人數」,在35萬至50萬之間。這是令人有點吃驚的數據,但遠低於同一雜誌的〈全球疾病負擔2010年報告〉之數據(中國因PM2.5污染導致早死人數,2010年為120萬)【註3】。

據北京中國社科院2014年的自行評估(評估2012年的133個國家、地區),在全球生態環境競爭力項目,中國排124位【註4】,即倒數第10位。從上述的事實去看,「戴口罩說」並不脫離現實,怎能扯到媚美、辱華、抹黑祖國?

註1:http://www.celebritiespress.com.hk/00140201.htm

註2:http://www.bjnews.com.cn/news/ 2014/02/23/305995.html

註3:http://china.caixin.com/2013-04-01/100508930.html

註4:http://www.chinanews.com/gn/ 2014/01-09/5716247.shtml

(英文版本由EJ Insight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