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5月8日

歐陽檉 文化論政

當香港不再失憶

2017年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0周年,中國官方的主旋律是:「一國兩制」是前所未有的偉大構思,所以儘管實施的時候「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整體而言還是了取得了重大成果云云。

另一方面,香港政府的官方宣傳影片(名為《同心創前路 掌握新機遇》,執筆之時YouTube計有views 497個)和攝影則是繼承了港英時代《香港年報》的美學:香港有樓有山有水,人人拚搏之餘又有文娛康樂。曾幾何時香港被認為是一個沒有歷史的地方,除了大部分人口均為難民自視為過客這種社會原因外,港英政府亦深知香港在世界冷戰格局中位處要塞,位置敏感,所以一直把歷史呈現為一種點綴和愛好,避免觸及市民本來處世須知的國際政治身份認同等棘手問題。

香港過去並沒有動員全民參與任何建政紀念,現在看來也是一種難得的善治。民間方面一向你有你雙十,我有我十一,英女皇壽辰就放假多一日。不同陣營的市民平時各自各精采,偶然社會出事狹路相逢就打鑊金。

30年消失的文化

和歷史一樣,香港並非沒有文化。所謂「文化沙漠」,有說是五十年代文人來港生活困頓加上水土不服的憤慨之詞,本應是不盡不實,anything but。但久而久之竟然演變成大眾的口頭禪,甚至政府作為推動新建設時作贈慶之用。香港對其林林總總蓬勃的文化視而不見的神奇視角,曾任教港大比較文學的阿巴斯教授(Ackbar Abbas)稱之為「負向幻覺」,並在九七時已經作過精闢的論述:香港在八九十年代其實已經歷文化走進社會每個角落的擴張和爆發,所以香港文化屬於原創但未成為理論(orignial and yet untheorized)的消失的文化(a culture of disapperance或déjà disparu)。他甚為推崇這種不穩定的狀態,因為把消失進行到底總比無中生有地把過去套入某種陳腔濫調好,亦有利於香港文化的生存——條件是不會被另一種穩定的身份取代。他當時對香港電影比較樂觀,認為香港電影以間接手法講述身份政治是一種優秀的呈現。他對建築和城市面貌的保育則比較悲觀,認為香港土地被資本主宰太強,難以把歷史植根於建築物上(以上詳情可以參閱阿巴斯著Hong Kong: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

年輕人不再蒙着眼睛

阿巴斯雖然講得比較抽象,在今時今日重讀仍有參考價值。香港的八九十年代可以說是一個文化的重要階段。20年後的今天,土地的高度資本化的確令香港文化窒息,但當時亦沒有人會預見得到(1)中國的國家宣傳機器在全世界開動,(2)中國經濟由社會主義變成高度國家資本主義,以市場要挾全球。然而,在這個大環境下,特區政府對九七之前的30年的文化並不熱中,繼續只能含糊其辭地說「經濟奇蹟/拚搏/同憂同樂」,要認識香港自秦朝以來已經是中國領土,和大部分市民今天支持在香港起「故宮」。在九七前生活過的港人固然覺得政府的講法「堅離地」,但連後來出生的年輕人也是覺得格格不入。

常言道老人家喜歡舊地重遊,愛話當年,但年輕人近年來熱中懷沒有的舊,令我這個剛好「唔大唔細」的七十後尾班感到十分驚訝。其實空穴來風必有因,如果說自六七十年代起港英政府只有大肆建設文化場地和發展演藝,令香港以國際大都會的面貌進入過渡議程,而沒有支持香港建設文化理論,現在出現的新懷舊風倒反映了民間一代人的默默耕耘,水到渠成。香港流行文化曾經主導社會價值和意識形態的風向。如果入戲院、睇電視、去紅館是上一個年代香港人的特色經驗,我會選「導賞團」為這個年代的特色經驗。一群可愛的小學生在土瓜灣行街,一班中學生參觀M+展亭的「曖昧」(以流行文化crossover藝術講性別)展覽和不同年紀市民去行「紀念香港保衞戰75周年導賞團」等等,已經蔚然成風。比起我成長時小學參觀過一次快餐店,中學參觀過一間味精廠實在不可同日而語。香港文化的進步,可見一斑。

除了行街外,香港人亦轉性喜歡看檔案。有關六七暴動30周年的爭議性紀錄片《消失的檔案》和本土研究社閱讀英國解密檔案的「大型既協作式研究──香港前途研究計劃」a.k.a.「建檔偉業」等,種種跡象顯示香港人決定不再失億。其實消失的焦慮並不只在於香港,近年來世界各國也有興起以「記憶」平衡「歷史」的計劃。

歷史對統治者來說從來都是重中之重,他們從來都咬着定義「正統」和「異端」的權力不放,選擇性地埋沒一些不方便的議題,不作討論或瞬間和你說「對那場政治風波已經早有結論」。我們要好好珍惜需要記憶的下一代,即使他們未夠火候。我也覺得他們其志可嘉,大家群策群力。幾十年來香港歷史上在中英殖民者的合謀之間「講不出聲」,但香港從不害怕消失,香港善於處理消失。

作者為大學講師

本欄逢周一見報,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