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12月29日

丁望 思維漫步

金庸批判文革 提供傳播平台

時光隧道留下的歷史圖像,諸如《史記》中劉邦與項羽的鴻門宴和項莊舞劍的場景,是後人了解和探索歷史演變的知識寶庫。值此文革(1966-1976)爆發50周年,港人如能多了解「香港與文革」的關係,自可從知識寶庫中獲取營養素。

儘管不少年輕人對「香港與文革」不甚了了,各地的學者卻重視「香港與文革」的定位。許多學者稱,香港是報道文革和出版文革叢書的中心;資深記者江迅曾訪問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系教授印紅標,印氏說:「香港是文革研究的中心。」就文革的文獻而言,香港中文大學的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參考圖書館,是收藏文革史料的重鎮。

從小報格局 到意見領袖

金庸和早期《明報》與文革的報道、分析和叢書出版息息相關。北京《經濟觀察報》不久前發表〈拒絕遺忘:50年文革研究的回顧與反思〉(社科院高級研究員徐友漁撰),提到早期《明報》的一些人,早在1966、1967年就研究文革,並在《明報月刊》發表研究、評論文章。

曾任香港科大講座教授的鄭樹森,在學報發表〈1997前香港在海峽兩岸的文化中介〉,對早期《明報》有如下述評:

「早年的《明報》是小報格局,黃、賭、俗難免。六十年代中開始提升報格。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明報》深入報道,大量發表各種流傳出來的資料(紅衞兵報紙和所謂黑材料),後並由丁望編輯出版,備受各方矚目。1967年香港左派發動反英抗暴,呼應大陸文革。查良鏞每日在《明報》撰寫社論,痛批之餘,並呼籲香港市民支持港英政府鎮壓左派暴動。」這是對早期《明報》轉型及其與文革的關係最簡練的概括。

套用西方大眾傳播研究理論的術語,金庸是香港新聞界關於文革的意見領袖(opinion leadership),透過社評欄這一平台發表意見。早期和中期《明報》的社評欄,是金庸作為意見領袖的地標。金庸扮演的大眾傳播角色,還在於提供眾人參與的報道、評論文革平台,也出版文革的叢書。

他在2006年的一篇文章,說:「我們辦這本月刊(指《明報月刊》),講明是要跟文化大革命對着幹。」(《明報月刊》2006年4月號,頁26)。早期的《明報》(又稱日報,《明報晚報》稱晚報)也是跟文革「對着幹」的媒體。

在述評《明報》的平台前,得先解說金庸時代(1959-1994,下稱「金時代」)3個時段和兩個邊界:金庸的1962年邊界和1982年邊界。這是我研究早期《明報》史提出的概念。

從1959年5月21日創刊,到1994年股權轉讓,日報的「金時代」可粗分為3個時段:早期《明報》:1959年5月-1969年12月;中期《明報》:1970年1月-1979年12月;後期《明報》:1980年1月-1994年股權轉讓。

「金時代」的早期「明報人」,仍健在的有金庸、潘粵生和月刊的胡菊人、周刊的雷坡、晚報的林山木、日報的丁望等。

中期的有楊君澤(紫微楊)、石琪、毛國倫、毛國昆、何步正等;後期的有徐東濱(已故)、董橋、吳靄儀、陶傑等。

在早期、中期,恰遇上文革和後文革(1976-1980,華國鋒的後文革),是《明報》與文革話題最熱的時段。金庸的1962邊界,指1962年5月逃亡潮後,金庸與傳統紅派「分手」,疏離「偏左」路線,對毛模式的「一黨領導」體制逐漸持理性批判取態,對大陸民眾疾苦有較多的關心。從1962年5月逃亡潮到1965年底,是批判取向的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自由談」和「鄉土」版相繼發刊,前者為眾人的參與提供了平台。1966年開始,《明報》和《明報月刊》進入以批判文革為主的第二階段,一直持續到1982年。

報道和分析 讓眾人參與

金庸與好友董千里、倪匡等商談3年後,「自由談」於1962年6月創刊;催化劑之一是5月逃亡潮。金庸以編輯室之名,發表創刊詞〈有容乃大 無欲則剛〉,關鍵詞是自由和有容(寬容)。

「自由談」兼具報道和評論性質,是眾人投稿版,以大陸、香港話題為主,兼顧台灣和歷史、文化議題。有的文章是寫兩岸見聞和往事回顧,更多的是對政治、文化的評論。1964年,是「核子與褲子」大論戰的平台;1966年以來,偏重於文革的評論。

「自由談」每周刊一、兩次,每次約三幾千字,後來是每周三、五次。「自由談」初始期實由金庸主編,後由周青負責編務。1973年周青移居加拿大後,改為副刊的讀者投稿欄,現在的篇幅約500字。

金庸以筆名華小民發表多篇歷史隨筆,如〈民食不足,是誰之過?〉;以筆名徐慧之發表〈羅素論「神權政治」〉。一方面,借古諷今,觸及毛的造神、個人崇拜、漠視民疾和大飢餓;另一方面,藉介紹羅素等思想家的理論,談論自由觀、人道主義,套用今天的術語是宣揚普世價值觀。

在「自由談」之後,「鄉土」版創刊,由周青主編,這是純報道版,1966年起以報道文革為主,多選材自紅衞兵報紙。因地緣因素,對廣東的報道較多。

當時,香港主要報紙多有文革的報道版,如《星島日報》的「鄉情」版。各報都轉刊紅衞兵材料,要提升競爭力還得有新聞背後的深入分析,故金庸又另設評論、分析類平台。

「鄉土」在1973年後停刊;1976年,金庸決定開設「中國消息版」,要我主編(執行編輯為毛國倫),以報道為主,也有評論專欄「新聞分析」。

金庸與文革.之二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