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4日
自《香港2030+》推出後,普遍被認為空有「盲搶地」的一貫氣焰,卻獨欠對我城發展的長遠視野和願景。但只要細看諮詢文件的局部細節,還是能找到一定的新建議來,例如在新界北和東大嶼的兩大策略增長區,便甚重視「智慧、環保及具抗禦力城市」的發展,及致力開拓地方經濟機遇和創新產業。文件預計兩區均能創造20萬個就業職位,令居民日後毋須長途跋涉到都會區上班。
誠然如諮詢文件第4頁已開宗明義指出,目前有多達41%人口居住在新界(且已不包括荃灣葵青),但區內就業職位卻只佔全港24%。此意味起碼有四成以上新界居民需要跨區就業,不均衡發展、資源錯配和浪費,正造成貧窮及其他嚴重的社會問題。假如無法重新開拓地方經濟, 重拾新界發展的動力,解開這個困擾香港多年的死結,一切新發展計劃皆只屬紙上談兵。
如何才能像變魔術般,變出40餘萬個職位來?或許到了2030年之後,現時主責的官員都不知身在何處,也不會有人記起其開過的「空頭支票」。
按照同樣道理,大概也不會有人記起早於九七回歸之際,香港正面對工業北移和經濟轉型的危機。首任特首董建華曾邀請哈佛大學撰寫《香港優勢》研究報告,直接移植自管理學大師波特(Michael Porter)的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1990),推動香港邁向「知識型經濟」體系,並以亞洲金融貿易樞紐作為定位。面對全球化趨勢下的激烈競爭,倒還算是認真研究過我城的未來路向。
被忘掉的波特鑽石模型
問題卻在於:究竟什麼才是「全球化競爭」、「知識型經濟」?正如英國著名社會學家傑賽普(Bob Jessop)指出,這只是一套編造出來的「語言偽術」,旨在令人相信要超越全球市場的對手,必須自上而下建立一套競爭策略,來追逐全球四處流竄的投機熱錢。而波特強調要建立企業群聚(cluster),就更驅使各地政府爭相仿效,一時間什麼創新園、高新開發區便如雨後春筍,在全世界遍地開花。
在董建華的7年任內,亦曾推動數碼港、科學園、迪士尼和西九文化區等資訊科技和創意文化產業,現在已經再沒有太多人提起。董建華下台之後,「知識型經濟」論述日漸式微,並早已被「中港融合」論述所取代。
或許我們倒應該試試反其道而行,回頭再看看波特的第一手著作。其實只要稍稍翻一翻書,便知「鑽石模型」(Diamond Model)乃是「競爭優勢論」的核心內容,箇中涉及的4個重點包括:一、生產要素的條件(例如人力資源);二、繁雜的消費需求;三、相關的配套及支援產業;四、具競爭性的企業經營環境。
顯而易見的是,在目前中港融合的大趨勢下,帶來眾多重量不重質,甚至「向最低標準競逐」的經濟活動。香港新一代除了做「sell屎」之外,還是只能做「sell屎」;自由行旅客一面倒搶購金飾和奶粉下,「繁雜的消費需求」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至於「相關的配套及支援產業」,亦因為地產霸權所造成的經營成本過高,急速地被淘汰或變得單一化;而「具競爭性的企業經營環境」,眾所周知,隨着大集團壟斷的程度不斷提高,競爭環境根本已經無從說起。
產業政策正本清源之道
假如我們仍然相信波特的鑽石模型, 便須首先拋棄那種自外而內、自上而下的產業政策,勉強地方經濟服務於那些全球化論述下,虛無飄渺、好高騖遠的宏大目標(例如「一帶一路」)。回歸根本之道,則是重新認識本土的「生產要素條件」,背靠日積月累的「繁雜消費需求」,以現存的社會經濟脈絡為基礎,促進「相關配套及支援產業」的發展,漸進探索出一條自力更生的道路,營造「具競爭性的企業經營環境」。
以新界北規劃研究為例,閒置率極高的粉嶺高爾夫球場正好提供上佳空間,為地方經濟和創新產業提供廣闊的想像空間。我們大可參照諮詢文件「智慧、環保及具抗禦力城市」的藍本,構想把它變成一個生態友善的創業園區。這裏毋須傳統工業邨常見的大財團大工廠,也不用對原有生態環境(例如局長經常提及的古樹)進行破壞;它反而應該像諮詢文件常說的智慧及綠色社區,全面以步行及單車取代路面交通,真正落實「促進智慧出行」和「促進低碳及智慧型經濟」的目標。
在這個嶄新的綠色粉嶺創業園區,單車加工業將有潛力成為龍頭產業,因為它既涉及一定科技創新,但卻並非依賴大財團大資本的高科技,而是貼近市民日常生活的適切科技(appropriate technology)。更加重要的是,它面向本土單車發燒友的「繁雜消費需求」,先奠下穩健的在地產業鏈基礎,而非急於為相距數千公里的境外市場服務。最終它將必帶動「相關配套及支援產業」,包括零部件及周邊產品設計及研發,教育、體育、盛事、生態旅遊和智能交通等全面發展,形成「具競爭性的企業經營環境」。
不要以為我在癡人說夢,執筆之際, 剛好看見曼徹斯特Sportcity的報道,顯示這位處曼市東部、與市中心相距3公里的單車城,原是2002年英聯邦運動會舉辦場地,內設有單車館、室內小輪車場,毗鄰的Clayton Vale公園,則建有全長12公里的山地單車徑,設置4種難度予車手玩樂及訓練。自場館在1994年啟用後,此處因應地理優勢成為單車總會的總部,亦是多代國家單車隊的訓練基地。
當然,一旦特區政府採納上述建議,大概又會把它扭曲成「國際環保單車城」,向以「單車概念」作包裝的既得利益集團全面傾斜,說不定還會出現數碼港的翻版!這正是波特模型下單一企業群聚的缺陷,已不知令多少新開發區變成鬼城!正如哈佛大學著名城市經濟學者格雷瑟(Edward Glaeser)早已提出,雅布斯(Jane Jacobs)強調各行各業百花齊放、不拘一格,其實才更符合城市經濟發展的需要。
正如我近3年前,在《以銀為本:7評香港產業及人口政策》一書已指出,政府和經濟學家經常大談人力錯配,提議額外輸入數十萬新移民,用以填補高技術人才的短缺,實無異於削掉自己的腳趾來遷就皮鞋。其實錯配的乃是政策,真正短缺的乃是產業,相反只有通過以人為本、按照在地社區需要發展經濟,不再強加削足就履的「離地」政策,就業機會不足的問題自能迎刃而解。
當然,促進新界的地方經濟和原區就業,卻不意味需要同步增加數以十萬計的人口,或向房地產發展傾斜。對此龍子維亦已於上周本欄詳加論證,在此不贅。
鄒崇銘_影子長策會成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特朗普驚奇」對香港的啟示 |
上一篇: | 劇場發展需要戲劇顧問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