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9月19日

文偉恩

泛民不選特首 可做關鍵少數?

今年確實是選舉年,立法會選舉才剛結束, 新一屆立法會尚未召開,政界已經把注意力聚焦選舉委員會和行政長官選舉。

建制參選人特多

有關特首人選的傳言近日炒得熾熱,計有大家猜測因為想要選特首,所以才說不想當立法會主席的葉劉淑儀;登上《時代周刊》封面,被形容可能是香港希望的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各方一直視為特首黑馬、近日前高官孫明揚指已經有班底的梁錦松;因有國家主席習近平握手、行情看漲,自己亦坦言願意參選特首的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以及最近遭傳媒狙擊,甚至傳他連參選機會都無,而路人皆知他極想連任的現任特首梁振英。光是建制陣營,便有這麼多「有心人」,可說是史無前例,十分熱鬧,也非常混亂。

反觀泛民陣營方面,儘管在立法會功能界別的選舉中取得突破性的好成績,也表明會再接再厲,在選委會選舉中搶佔更多席位,但由於已有意見認為泛民應該成為關鍵少數,以選票影響候選人,所以不擬也不宜派人參選,故此有關選特首的消息比建制陣營的顯得沉靜得多。

筆者早前已在這裏分析泛民不參選特首的理據犯駁(〈泛民不參選特首真正用意〉,刊2016年6月17日),今次再討論,是從一個純粹的策略角度,看看泛民今次的博弈有多可行。

如果說泛民是基於2012年特首選舉的經驗,認為手握200多張選委票便能夠成為關鍵少數,應該不是一個錯誤的假設。上屆選舉,至今仍然為人津津樂道的,無非是因為兩位建制派候選人唐英年和梁振英為求勝選,不惜「互爆大鑊」,確實是一次有真正競爭的選舉。

可是從結果論,在1200名選委中,梁振英得689票,已是過半數,即使其餘票數(也就是包括泛民選委)撥歸唐英年,也只得511票;這樣,反映中央若要篤定某人當選,必然會令該人取得過半選票,原因很簡單,就是要有足夠的安全系數,排除非欽點者靠其他力量(如與泛民結盟)來逆轉勝的可能。

從後果論,該次選舉雖然有真正的競爭,但後遺症也很嚴重。由於建制派候選人在政綱上的差別不可能太大,故競選殺着就只能靠抹黑,上次選舉正是一個完美的示範。當唐英年被揭疑似有婚外情和僭建時,他便不惜觸犯行政會議大忌,指梁振英曾經在行會中說香港始終有一天要出動防暴隊和催淚彈對付示威者(事後證明,梁振英若不是一語成讖,便是言出必行了)。

可是餘波未了,有傳媒於梁當選後揭發原來他的大宅亦有僭建,令他帶着沒有誠信與好玩語言「偽」術的原罪當特首,根本地削弱他管治的合法性和認受性。

中央不容真正競爭

既然有此不良經驗,可以預計,中央在下次特首選舉中,即使容許建制派派出兩名候選人,也肯定不會讓他們真正競爭,以免重蹈覆轍。事實上,容許競爭但不是真正競爭,並非沒有先例,第一屆特首選舉即是如此,那時有4位候選人:董建華、楊鐵樑、李福善和吳光正,雖然最後欽點的是董建華,但根據當時的觀察和事後的訪問,不管以為自己真有機會當特首,還是明知「陪跑」而依然願意「陪跑」,他們都合演了一場在欽點中有競爭的選舉。

如今泛民先打「開口牌」,表明不會派人參選特首,而在不可能容許一人參選、自動當選的大前提下,中央推出兩個建制派候選人,讓他們來個「君子之爭」,是必然的策略;至於「陪跑」人選,其實不難找到,最現成的是曾鈺成,反正他說過無興趣當特首,但要是無人出選,會挺身而出;又說過卸任立法會主席後,會成立智庫,希望在政府施政上有所貢獻。

泛民變無用少數

若然他願意「陪跑」,中央以行政會議召集人作為報答,這對於曾鈺成來說,其實是一舉兩得的好事,一方面能夠為中央「分憂」,有曾鈺成如此重量級和高民望的人「抬轎」,當選者不但大有得益,更能重新整合和鞏固建制陣營,結束過去幾年建制派大分裂的局面;另一方面,很多外國例子顯示,如美國總統選舉,在同一政黨內的初選中,落敗者往往會在勝出者贏得總統之位後,得到重要官職。美國總統奧巴馬首次當選後,任命在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初選中、落敗的希拉莉當國務卿便是最佳例子。

當然,如果要找一個建制色彩較淡的「陪跑」者,亦大有人在。對於中央來說,有泛民背景,主張走中間路線的湯家驊,應該是一個理想人選。對於湯家驊來說,其組織民主思路於剛過去的立法會選舉中,成績差強人意,若然參選特首,則可以讓民主思路有一次快速成長的機會,對於在政途上仍然有心(但暫時可能無力)的湯家驊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政治機會。

但話說回頭,姑勿論「陪跑」的人選為何,若然中央知道泛民不會參選,而在精心布局下推出一個既不影響勝負,也能製造競爭效果的建制派候選人的話,那時泛民拿着的200多票,既無法左右大局,又沒有推舉自己的候選人,連宣揚和比併政治理念的機會都沒有,成為一個當局的旁觀者——本來想做關鍵少數,最後變了無用少數,豈非貽笑大方?

(英文版本由EJ Insight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