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0日
中國繼續扮演全球資本輸出大國,商務部昨天公布上半年內地投資者對境外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達五千八百億元人民幣,急增近六成;同期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則少一截,只有四千四百多億元人民幣,僅增半成。當被問到資金為何大舉湧向海外,與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大幅下滑是否有關?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支吾以對,拋出一句「不能說一點關係也沒有」。市場很關注內地民間投資急降,因為從中不但可窺見去產能劍指何方,亦或多或少反映習李路線之異同,更預示着下半年經濟怎麼走。
中央力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去產能為先,上周五公布的上半年經濟數據中,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僅得百分之九,幅度雖比預期小,也不算意外,但民間投資只微增百分之二點八,則頗令人錯愕。據市場推算,六月份公共部門的投資增幅高逾兩成,民間投資卻呈負增長,國有投資已然獨霸天下。
由於民間投資佔整體固定資產投資超過六成,近月表現如此不濟,相信是被用來為去產能祭旗,遭重點整治。在主要的去產能行業如煤炭開採及洗選,上半年整體投資跌幅約百分之三十四,民間投資跌幅達百分之三十二,類似情況在其他環節很普遍。另一方面,民間投資明顯無緣染指用於穩增長的大型交通基建項目,例如道路運輸業在上半年的整體投資達一萬三千多億元人民幣,增長一成三,當中民間投資佔不足兩成,增幅只得百分之七;鐵路運輸業整體投資增幅百分之九,但民間投資竟然大跌三成。還有,向來以民營經濟最為活躍、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民間投資僅略增百分之一點六,遠低於整體百分之十一點七增長。
雖然中央經常說很重視民營經濟的貢獻,實際待遇卻差天共地。官方的解釋一般是民企不容易向銀行借錢,多個行業因為國企壟斷而難以進入,經濟下行亦削弱民間投資意欲。即使這些都是事實,但全屬老生常談,反而國家統計局發言人較坦白,直言產能過剩比較嚴重的需要把市場出清,潛台詞是「國進民退」更彰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已沒有回頭箭的中國特色資本市場,假如民營資本逐漸無處容身,對內地經濟將影響深遠。
內地官媒在五月初發表「權威人士」專訪,來個「開局首季問大勢」,定調經濟走勢屬L形,反對加槓桿刺激經濟增長,並堅決推進供給側改革。上半年經濟數據包括GDP增速、投資增長、貨幣供應等,完全符合這基調,唯獨民間投資急劇下滑令市場意外,但又不是完全無跡可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七月初召開的國企改革座談會上,明言「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說得鏗鏘有力。至於總理李克強,只重提幾句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口號。若然習李所吹奏的旋律有差異,穩增長與調結構孰先孰後?應更多地由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抑或由政府決定一切?看來主旋律已定,誰主導路線很清楚。
幾年前習李體制初登場,以深化經濟改革做旗號,主張更多由市場話事,簡政放權促進民營經濟,曾帶來憧憬。民營企業效益較高是不爭事實,工業增加值數據可印證,可是去產能卻主力拿民間投資開刀,皆因比向國企動手容易得多,既不影響官員仕途,也沒有解決職工下崗的煩惱。當民間資本沒什麼穩妥出路,又恐去完產能再被去槓桿,資本要不是放在銀行令反映活期存款的M1異常膨脹,要不就索性走到海外直接投資,這既浪費資源,又對中國經濟毫無裨益。
在上半年經濟數據公布後,市場看法好淡不一,有外資大行即時降低內地GDP增長預測,重點不在於百分之零點幾的幅度,而是對供給側改革能否真正對症下藥有疑問。當前的宏觀政策要符合權威定調,人行官員說已見「流動性陷阱」,暗示放水可免則免;新華社發文要求警惕樓市繁榮背後藏風險,意味調控隨時要來。現在剩下國企擔起推動經濟的大旗,績效卻較低,未來須動用更多資源催谷投資,但單天難保至尊,要維持目前百分之六點七的經濟增速,動力惟恐不足、事倍功半。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日圓黃金最佳投資! 氣候反常奇貨可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