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5月20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教育改革:輪到大學收生了!

前數周談到考試對學校生活的影響,很多朋友會說,考試的壓力不完全在於考試本身,而是考試結果的運用;而其中最顯著的,自然是大學收生的要求。大學收生雖然只發生在中學與大學的轉折點,但是大學收生的影響,卻籠罩着中學的高年級,甚至滲透到中學的低年級。最近幾件有關大學收生的新聞,一些帶有非常深刻的意義。

首先是哈佛大學的收生改革。今年1月20日,美國超過80所大學的招生辦公室(為文時已達到108所)組成聯盟,支持一項稱為《扭轉潮流》(Turning the Tide)的綱領,為美國的大學收生投下了一枚重型炸彈。這個近似聯合聲明的綱領,緣起是哈佛教育研究院的一項學校調查——Making Caring Common(讓關愛遍及人間)——揭露了學校裏面,學生太多的注意自己的學業成就,太少的注意關懷別人與關心公益(common good),覺得在這方面,大學收生起了關鍵性的影響,因此提出要改變招生的方向。許多人沒有估計到,竟然即時一呼百應,獲得這麼多大學的支持和呼應。

哈佛研究 一呼百應

這份報告,沒有太多的譴責,而是提出招生的新方向。三條主線索:一、提倡對別人有意義的貢獻、社會服務以及參與公益活動;二、對學生的有關評估,必須顧及不同種族、文化與社會階層的多樣性參與;三、重新定義「成就」,兼顧公平對待不同經濟背景的學生,以及減輕過分的學業壓力(筆者意譯)。

具體建議有幾方面:考量對家庭的貢獻;考量學生日常的關懷意識與貢獻;優先考慮活動的素質,而非數量;不鼓勵學生多修科目(AP/IB);反對過量補習;降低入學測驗壓力(如SAT);擴寬學生對於「好大學」的觀念等。

更具體一點,重點注意的是持續一年以上的社會服務;領導能力不再是重點,而是學生的感受等等。

這樣的方案,實施起來當然會有一個艱難的過程。筆者過去專門訪問過哈佛的招生辦公室,他們的招生過程已經是不全看分數,而是幾十位招生人員,長年在各地訪問和了解中學,然後按照多個方面,逐個學生討論取捨,而不是只看分數。筆者過去在本欄介紹過,與這樣的招生過程以比較,我們香港的招生過程就顯得很「懶惰」。雖然今年不少學院也引進了面試等成績以外的元素,仍然是比較省力的。

現在要進一步降低成績的考慮,而加強人品的考慮;而人品的考慮,又着重在學生的意識、思想與日常態度,技術上肯定是要過許多難關。即使如此,這個報告,卻在大學收生的觀念上起了革命,起碼是一帖清醒劑,對於那些以為「現狀無法改變」的固定思維,是一種強力的衝擊,令人們頓然覺悟,原來大學收生是為了學生,而不是為了大學。大學的收生,影響的不只是大學本身,而是影響到整個教育制度和年輕人的生活走向。

大學收生 社會責任

我們要佩服美國大學的社會責任感。人們以為,大學收生不外是一場學生爭奪戰,關心的只是收到高材生;在華人社會,還有一句推搪的話「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結果可以不惜做出撕破臉皮醜陋的爭奪行為。《扭轉潮流》可以說是立於道德高地,表現出大學的崇高情操,如果我們用庸俗的利益得失觀點出發,就無法理解。

難免聯繫到最近中文大學醫學院的招生建議。假如付諸實施,中學畢業生可以直接進入大學二年級。從報章上看到的理由是,一年級的課程都是語文、文化、人文類,與醫學沒有直接關係。這是令人費解的!

通識課程,是中文大學素來引以為傲的教育元素。當年大學三年、四年之爭, 其中關鍵的原意,就是中大要捍衞她的通識課程。當年港大王賡武校長也主張大學四年,也是由於認為大學教育不應當作職業培訓。假如醫學院可以少一年,是否所有其他院系的學生都可以少一年?那影響將是深遠的。豈非是對中大傳統的一種逆動。

當年教育改革的3 + 3 + 4,中學減去一年,大學增加一年,國際上讚羨的是香港的大學,都沒有把增加的一年,用作專業加深的用途,而是普遍地開闢了通識類的課程,以開闊大學生的學識視野。那是香港高等教育前進了一大步,擺脫了純粹職業培訓的角色,說明香港的大學是有教育專業見地的;而有些大學開設通識課程,就是以中大為鑑。

不少輿論認為這是「搶學生」之作,但願中文大學有更好的理由!可以看一下上述哈佛建議的新動向,也許會有不同的想法,否則像中國人說的:「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代價太大了!

搶奪學生 得不償失

中大的醫學院建議,也可以成為一服清醒劑,讓香港其他的大學也審視一下:假如要成為有社會良心的大學,大可以放寬心懷,看看如何讓學生的品格成長,成為辦學的核心價值。

看到上海陳亦冰先生的評論,在讚揚上述哈佛「招生新議案」之餘,說在中國「用分數定優劣」,就像是「定海神針」,一旦變了,就會「公平頓失,天下大亂」。的確如是,在中國,很多人認為分數是最公平的。社會現實告訴人們,沒有了分數,就會有種種金錢、權勢、關係的介入,就再也沒有公平可言;而分數卻是真金白銀通過學生自己的努力得來的。這也許是中國歷代科舉文化的延續,一時難以動搖。

因此,中國最近推出的「高考改革」,人們寄予厚望。對於20多年以來不絕於耳的「應試教育」,雖然推倒不易,但與現狀比較,改革的強度是前所未有的。

以上海為例,準備2017年實施的高考,語文、數學、英語是三門必修,每門滿分150分;其他在政治思想、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命科學,選修三門,每門滿分70分,總稱3 + 3。

由於大學收生還是看總分,因此實際上就是模糊了文、理的界線,也降低了專門性學科的比重。這個意圖,在中國是突破性的。

另外一個突破性的是考試的時間性。語、數、英統一考試在6月份,但是英語也可以在1月份考;其他考試時間在高中三年裏面,「隨教隨考隨清」,目的是不讓所有科目的考試擠在同一時間發生,目的是分散高考的壓力。

問諸上海的教育同行,見仁見智。贊成的是肯定改革的決心和方向;擔心的是到了實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結果又會異化成為另一種考試壓力。的確如是,設計好是一回事,真正的結果還要看實施。設計好,大概只是成功的十分之一不到。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