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3月31日

熊明德

請釋放學生

數天前,英國全國教師工會要求教育部承諾取消小學初入學、7歲和11歲學童的全國考試,並指不應該把學校變成考試工廠。筆者身為老師,看後真的感同身受。

筆者曾對現今香港考試制度提出看法 (〈什麼才是教育目標〉,刊2015年08月24日《信報》),不贅。今天的問題是,所有學習活動最終必須得與考試有關。

教育學最入門的理論是1956年發表的Bloom's Taxonomy,最原始的分類有6個層次:記憶(remember)、明白(understand)、 應用(apply)、分析(analyze)、評鑑(evaluate)、 創造(create);其後雖經多次修改,但大致仍是把這6種元素重新整合。簡而言之,考核學生學習成效的三大進路,是認知、應用和整合、創新能力。

今天,香港的功課和考試制度是個怎樣的光景?若以Bloom's Taxonomy作衡量標準,香港的功課內容和考試制度都是相當完備的,但看看學生,早因功課量和考試制度的相關壓力而飽受摧殘。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在復活節假期前夕,出席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期間建制派議員田北辰問及功課量的問題,局長回應指已有「零功課」政策,隨即引來議員發難,在網絡世界也引起嘩然。

網上不同群組皆有收集功課數量的相片,超過10項假期功課的,套用吳局長語:「濕濕碎啦!」而最高紀錄則是24項。

讀者可能會問,老師不發那麼多功課,問題不就解決了嗎?很不幸,這不是事實的全部。老師不發功課,校方大有機會指教師對學生的要求不夠高。校方緊張功課,只因所有教學工作的目標都是以提升考試成績、幫助學生在公開考試取得好成績為己任的。同樣不幸的是,不同的應試科目均有相同要求,而學生的學習時間有限,如何做完所有功課?結果,學生要麼作出取捨,要麼盡力去做難以做完的功課。功課原有的良好意願,有多少能夠真正轉化為學習的成果?

香港主流文化重視功利和實際,因此在學與教的過程中,學生最常問的並非「點解嘅?」而是「呢樣嘢考唔考?」考試不考的,就算老師用心教,學生也無心聽,因為對學生來說,學習的最基本目標根本不是學習的內容,而是能否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筆者有同工的孩子念初中,對學習的內容極富探究精神,可惜較難掌握考試技巧,最終得到相當大的挫敗感。

今天的教育制度可會令學生愛上學習?考試表現良好,並不代表學生喜歡學習,只是代表他們較為掌握考試技巧而已。

愛上學習或個別學科的學生,是基於他們的求知慾強,而且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取得一定的成功感,才能令他們在香港的教育路途上繼續痛苦走下去。

每個學生對不同學科的掌握能力各有差異,自是必然;對每個學習階段有不同期望的學習成果,也是正常之事,適當的考核也是相當合理;但今天的問題是,教育制度已本末倒置,考核成為唯一評價教育的標準,學生憑成績論成敗。

我們口裏說要公平對待學生,要建立學生的自信心,但只有一把尺的教育制度,如何展現人性的光輝?如何體現人文精神?如何建構精神價值?若教育制度的目標只是為香港的未來培訓一堆又一堆的機械人,就是引入再創新的教育意念,最終也必枉然。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