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3月19日

解端泰 建築思話

政府工程超支元兇與替死鬼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早前在一個電視節目中表示,政府將成立一個工務工程成本控制辦公室,由首長級工程師帶領檢視工程項目,日後政府工程在設計上必須實而不華、不花巧,並須考慮建造的技術,避免因建造困難而增加成本。

這番言論隨即引來建築界極大不滿和反響。局長語帶雙關,暗指現時政府的工程設計都是華而不實、過度花巧、沒有考慮建造技術,因而引致建造困難,成本增加,矛頭似乎直指設計師,甚有「擺建築師上枱」之嫌。

城市建設靠「數佬」

筆者認為,局長如果只是一時衝口而出,用詞不當,乃無心之失,也應鼓起勇氣馬上作出澄清,以釋除建築界的不滿;相反,假如局長真的相信工程成本增加是因「花巧設計」所致,那顯示特區政府的視野與能力的嚴重缺陷——任用一名只重量不重質的「數佬」來主理香港的長遠城市建設,實屬市民的大不幸。

【政策級高層欠協調】

近年的政府工程建造成本飆升,可以有很多理由。當中的主因是,發展局與運房局等政策級高層沒有做好內部協調,未曾為多項大型重點基建制訂緩急先後的項目時間表,以致數年之間一窩蜂地把市值數千億元的工程一下子全數推出市場,這當中包括西九文化區(4座場館與綜合地庫,合共約300億元)、高鐵(約900億元)、港珠澳大橋(約700億元)、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約350億元)、蓮塘口岸(約350億元)、港鐵沙中線(約400億元)、港鐵南港島線(約150億元)、啟德兒童醫院(約130億元)。

【掟貨式工程量 引發工資飆漲】

這還未計算其他民生建設,單是以上幾個大型項目,政府已向建造業豪擲近3130億元的合約。盲目「掟貨式」的工程量,導致建造業界、原材料界、物流業界等應接不暇,人手與物資出現嚴重短缺情況。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水漲自然船高,工資漲得驚人,經驗技術勞工斷層浮現,就連工人的工作態度也漸漸變得渙散和不買賬,遲到早退變成上班常態,工程進度和效率也大不如前,延誤頻生,項目財政便變得雪上加霜。

上述項目,均以土木工程為主:開山劈石、填海挖泥、修天橋、通隧道,當中涉及的「建築設計」,實質只佔極小部分。就算高鐵總站屋頂的「花巧」設計,也只佔整份高鐵合約的九牛一毛。局長如果因而把成本增加的問題算到建築設計的賬上,無疑是找替死鬼,建築界因而感到十分憤慨!

【官僚主義延誤審批】

除了項目推行時序上的失衡,日益嚴重的部門官僚問題也是導致工程成本增加的原因之一。近幾年,很多工程延誤都是源於審批程序延誤,由於時間等於金錢,審批進度遭受拖延,建造成本自然隨之失控。由於署方聲稱人手不足,或個別人士的獨特辦事作風,一項工程往往要到中段或後期才收到相關的回饋意見或批示,到時可能已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翻工或損失。

此外,一些部門的服務承諾,似乎早已拋諸腦後。例如,搬移樹木或園景設計的審批程序,動輒便要耗上6至12個月,嚴重阻礙工程進度。對於這些「強力部門」的不合理延誤,縱使建築師學會已多次在不同渠道向當局反映,可惜至今仍未得到正視,而這些都是與設計無關的人為效率問題。

【為符新例 須用天價材料】

近年,在一些學術派人士的大力推動下,很多學術味濃而沒成本考慮的新法規,透過不同部門相繼出台。例如環保方面,屋宇署推出《可持續發展設計作業備考》;機電工程署推出《建築物能源效益守則》;香港綠色建築議會也有個《綠建環評系統》。可以想像,單是滿足環保新法規這一環,工程成本肯定須大為增加,而這些新法規都是在過去這5年間才生效的。

同理,2011年屋宇署推出全新的《建築物消防安全守則》,引進很多新的消防配置要求,一些沿用多年、行之有效的標準,例如防火木門的規格突然提升,很自然,防火木門隨後便會漲價。除此之外,有些新要求,例如耐熱防火閘更是連市場上也未有合適產品可以達標,一些獨家供應的天價消防裝置,便趁機應運而生了。

2013年,屋宇署又推出全新的《混凝土結構作業守則》,滲入「防地震」元素,只為提防百年一遇的地震作好準備。新守則大幅改變鋼筋混凝土中的紮鐵細節要求,不用多說,鋼筋的工料價錢隨即大幅飆升。正值3000億元基建上馬,時間上的完美配合,令人驚嘆政府的工程師真的「有遠見」。

以上例子,只是冰山一角,都是在一些學術派人士的推波助瀾下,由政府部門中的工程師把學術理論變成法規,再強勢付諸執行。之後,業界才赫然發現原來這些新指標在實施上困難重重,一闊三大之下,到埋單時,局方才發現原來建造成本都漲了。像這樣的作繭自縛,又與建築物設計是否「花巧」有何相干呢?如今局長又要找個工程師帶領控制成本,莫非時下真的流行同一個人可以「投完贊成票又可投反對票」?

建築竟走回頭路

建築工程是集合美學、人民科學和應用科學於一身的。香港作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先進城市,卻經常給外國揶揄我們的市容,尤其是我們的公私營住宅設計是那麼不堪的千篇一律,既沉悶,又毫無創意。攝影家Michael Wolf便曾以此為題材,拍攝了一系列的香港住宅照片,當中呈現出來的那份現代人的孤寂感、屈服感和無我眾生相,非常震撼。

我們其實應該慶幸,在這個千人一面的生活空間,在當下這個充滿悲情、撕裂和怨憤的城市,我們還可以擁有多座值得引以為傲的公營建築物,還有具國際水平的建築師和顧問團隊,為提升港式生活的精神文明質素而不斷努力。

不錯,M+博物館、戲曲中心、郵輪碼頭或高鐵總站等,都是刻意地設計得耀目一點,正正因為這些建築物都帶給我們身為「香港人」身份認同的「香港地標」,是我們為這自由社會而感到自豪的表現。陳茂波局長的言論,令筆者想起七十年代的中國大陸——所有人都是穿上藍藍灰灰綠綠的中山裝,稍為鮮艷新穎的衣服,都會受到打壓,指為「華而不實,過度花巧」。難道二十一世紀的香港建築要走回頭路?

局長必須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對症下藥,推出的政策才能服眾,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解端泰_香港建築師學會會員

文章只代表個人意見,不代表學會立場。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