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3月3日

葉建源 專業為公

財爺真的視教育為equalizer?

《財政預算案》的教育開支增長持續落後,新一年度教育經常開支佔政府經常開支的比例進一步跌至21.5%,創回歸以來的新低,當中基礎教育更是連續兩年「食白果」。但見庫房水頭充足,卻聞教育捉襟見肘,政府坐擁豐厚盈餘和穩健儲備,也不願相應增撥資源提升教育質素,對於當前的教育困局既未能提供出路,甚至人為地製造更多刺腳的彎路。

教育經常開支比例續跌

曾俊華上周三(2月24日)公布新一年度預算案,教育總開支為840億元,其中經常開支為747億元,佔政府經常開支的21.5%。無可否認,教育依然佔政府經常開支的最大比例,然而,有關比例卻不斷下滑,由1997年的25%跌至新年度的21.5%,即由四分一跌至接近只有五分一;即使比較12年前的水平也減少了3%。若以本年度政府總經常開支的3000多億元計算,3%相當於大約105億元,足以完成將現時的中小學合約教師立即轉為常額、支付幼稚園一年的學券開支、增加約一萬個大學資助學額等重要教育項目。

預算案在教育範疇幾乎交白卷,除了增設職訓局兼讀課程資助以及擴大多項交流和實習計劃的名額外,其他都只是維持既有政策,而基礎教育更是連續第二年「食白果」。事實上,中小學教師長期面對工作量超標,年輕教師無法入職,教學團隊已出現斷層。出現這些荒謬現象,是源於政府不肯改善班師比例,增加常額教席,學校只能用非經常性津貼聘請合約教師或教學助理,以應付日常教學需要。

另一方面,班師比例不足的問題已持續多年,今年《施政報告》提出把「高中課程支援津貼」和「生涯規劃津貼」合併轉為兩個常額教席,預計可提供約1000個學位教師職位。但政府在沒有增加資源下把津貼轉為常額教席,會導致大量現時以津貼聘請的合約教師和教學助理面對裁減風險,製造教師團隊分化,也令教師工作量不減反增,直接影響教育質素。可惜的是,預算案沒有對這個問題作出修正。

幼師薪酬原地踏步

幼稚園教育也同樣面對極大的隱憂。政府於2014及15 年,分別每年增加學券額2500元,用以紓緩幼稚園的財政壓力;但由於自2010年首個學券5年計劃完結後,學券面值每年僅按通脹調整,因此該兩年的額外撥款,其實只夠理順過去資助額增長的不足。

政府計劃於2017學年才落實15年免費教育,但今年卻沒有延續這項額外撥款,學券面值增幅回復通脹水平,幼稚園或要壓縮成本,包括教師薪酬也只能原地踏步。

至於學額方面,政府於2005年協調學前服務後,246所長全日制學校數目遭凍結,至今長達10年,政府聲稱人口老化要釋放婦女勞動力,但政策卻未能配合。預算案沒有增撥資源增加全日/長全日制學額,反而建議為祖父母提供照顧幼兒訓練的新猷,至於去年已提出增加的「延長時間服務」,也只限於已入讀長全日制學校的幼兒,根本不能應付基層雙職家庭對全日與長全日制學額的殷切需求。

大學學額不足視而不見

別忘記社會上還有大批年輕人,畢業後背負一身重債,他們當中有不少是符合資助院校的入學要求,卻因為政府長年未能提供足夠的資助大學學額,被迫選擇學費高昂的自資課程,人為地製造教育的不公平與負資產。不知道曾俊華是否還記得去年被我追問教育在他心目中有多重要時,還信誓旦旦把教育形容為equalizer,「透過教育將不同人放在相同的起點競爭,尤其是未來數十年更需高增值的教育,以處理新事物和新科技」?

曾俊華今年再被我質詢時,他重申「所有成熟的政策如社會有共識,加上相關的政策局也贊同,並有執行的配套,財政上又可配合的話,我們從來都沒有推搪過」。這究竟是曾俊華在「賣口乖」、是吳克儉無交功課,還是兩人在「扯貓尾」,答案耐人尋味,卻惹人生氣。

葉建源_立法會(教育界)議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