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2月17日

鄧智榮

港人細說內地發展經驗

筆者是香港土生土長的七十後,在這裏接受教育,以這裏為家。自2002年開始,筆者從事與內地有關的工作,其後專注在內地發展。近年聽到不少港人,特別是較年輕的一群,表示本地給他們的機會和空間不多,發展途徑也較少。筆者希望在這裏分享一下個人經驗,談談港人在內地發展的所見所聞,也許能給大家一些啟發,或者多一個選擇。

首先,與大家討論一下發展內地市場的好處。中國是近年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大家眼見全球不少企業即使人事不通、語言不懂,也紛紛跑到內地的大城市開展業務。憑着這點,已可想像,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內地市場已經成為不少外國企業的重要收入來源,更有不少企業已經推出「中國版」的產品和服務,以迎合內地買家的不同愛好和需要。

內地更多上流機會

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內地也是香港以外最靠近和最龐大的市場,我們擁有近水樓台之便,如不考慮參與這個對產品和專業服務都有大量需求的市場,以商業角度看,是有可能錯失機會的。

對一般供應商而言,進入內地市場其中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享受規模經濟(Economy of Scale)的優勢,直接結果是增加收入,減低平均成本。還記得10多年前,很多外國品牌的高爾夫球用品代理商的主要銷售市場都在香港,外國貨品先輸入香港,然後再由經銷商轉售內地;當時也經常聽到內地朋友特意前來香港購買高爾夫球用品。

時至今日,不少外國高爾夫球用品公司似乎更為重視內地的代理商,並且不少已經直接把品牌分公司設在內地的大城市。這除了對內地的貨品供應更快捷、更齊全之外,還包括與當地合作設計和生產,並且推出相關的品牌配套產品。在商言商,哪裏市場大、利潤高、成本低,企業家就往那裏去發展。

要成為內地代理商,不一定是內地人或內地企業的專利,不少觸覺敏銳的港商也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設立港資公司,或與外國企業合作發展內地業務,務求從這個高速增長的經濟體中分一杯羹。現在看來,那些願意冒開拓新市場風險的代理商, 比堅守本土市場的公司的業務發展得更加理想。

近年,不管網上或媒體的報道,還是身邊的年輕人,經常埋怨香港提供的發展機會已不如以往。不管如何,香港屬於發達和成熟的已發展地區,包括內地在內的發展中地區的市場,由於市場在各方面已發展成熟,各項配套齊全,老牌企業在不少行業早已存在,行業壟斷較容易形成。在成熟市場中,成立時間短的企業或中小企業,往往要面對較高的經營成本和來自老牌公司競爭等難題。

加上香港市場規模所限,一般新企業在本土發展的速度上,很多時也不如在發展中地區的快速和靈活,因此社會向上流的機會也自然比較少。然而,香港是一個背靠祖國的城市,目前內地的各行業尚在較快發展的時候,無論創業還是受僱,隨着公司發展速度的加快和規模的增長,面前可見的機會更多,只要好好把握,努力工作學習,又能掌握市場脈搏,便不愁晉升或跳槽的機會。

往內地度假消費是不少港人放假的休閒活動。縱使近年人民幣已相對升值,內地不管吃、喝、 玩、樂的費用,或是房地產價格也實在漲了不少,但整體來說,在內地消費比香港還是較低。按照我個人的感受,包括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在內,一個在內地賺取8000元月薪的員工比在香港賺取16000元月薪的人,生活還要過得輕鬆的。

此外,香港雖是個國際大都會,但總面積只有1105平方公里,縱使內地大部分地區的國際化程度均不如香港,但其整合起來,就是一個多元化的市場。不同省市有各種氣候、菜餚、風俗與人民喜好;而內地市場基本上區分南、北與沿海市場,或一、二、三線市場等,這是由於中國是個幅員遼闊、多民族、多語言、多元文化的共融體,各地區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當我們在香港也能理解不同種族之間的溝通和共融不容易時,就更不能簡單地把內地理解為單一市場或單一文化族群。以筆者這個在內地工作和生活的港人來說,幾乎每天都會遇到不同的人和事,假如筆者一直留在香港,這些寶貴生活體驗是不容易得到的。

香港人身份的便利

香港人除了在專業運作、對外溝通、國際化經驗上有其優勢之外,加上香港人的身份,在內地工作有時也會享有不少「方便」,而這個在各行各業的情況都可能有所不同。例如,以筆者作為律師的法律行業來說,中國目前規定只限於中國公民才能成為律師,而香港人可以透過《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而享有成為中國律師的「特權」。這是有別於其他國籍人士的,即使他們有多精通中國法律、完成多少個中國法律學位,也無法成為認可的執業中國律師;他們能做的,只是在北京與上海開設辦事處(不是律師事務所),對非訴訟事務提供有關外國法的法律意見。

此外,根據《律師法》,中國律師只能在一家律師事務所執業;而擁有香港人身份的中國律師, 雖然同樣受制於在內地只能在一家內地律師事務所執業,但同時也可受聘於內地以外,包括香港地區的律師事務所,這在工作安排上會更為靈活。

發展內地市場除了以上種種優勢外,有意往內地發展的香港人,都應先從多角度評估有關行業在內地的發展情況和相關風險,包括來自環境的改變、市場和商業習慣的差異、不同法律與監管風險等。筆者認為,現階段的內地市場更適合傳統生產業以外的不同行業,尤其是服務業的香港專才,更值得考慮前往內地發展。

至於選擇哪個城市?筆者認為,可選一般港人比較容易適應的廣深等大城市,那兒也方便經常往返香港的需要。再者,廣東省許多城市的日常用語也以廣東話為主,這對一些剛進入內地市場的香港朋友可能較易適應。至於深圳,它不只滙聚科技人才,也是毗鄰香港的中國城市,未來高鐵開通後,從香港西九站到筆者工作的深圳福田辦公室,也只需15分鐘車程而已。

鄧智榮 中國律師、大舜基金智囊團成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