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5日
自從年初一旺角騷亂後,聽到很多人說的同一句話,都是「這已經不是我認識的香港」。當然,不同的人說這句話的時候,出發點可能不一樣。
香港人普遍不能接受以暴力手段示威,有些人卻可能因為警察對部分記者和示威者施襲而憤概。儘管出發點不同,同樣的是對香港今天公義何存的感嘆。
這幾天不少年輕人都向我描述拜年時面對的兩難局面。茶餘飯後家人的話題無可避免地圍繞旺角事件,他們都說新年為一團和氣,政治少說為妙。就我接觸的年輕人當中,絕大部分沒有參與衝擊,贊成的人更屬少數。他們即使反對以暴易暴,亦會思考目前現象背後反映的問題;儘管無法支持示威者的激烈手段,這些年輕人會嘗試理解是什麼令抗爭者走上街頭。
不過,香港今天的政治環境和輿論之中,卻愈來愈容不下表態以外的深入分析。建制黨派只針對譴責暴力與否;泛民政黨雖無參與這些激烈行動,但無論取態如何都會動輒得咎。可以肯定的是,今年正值選舉年,建制派定必動員一切力量,藉旺角騷亂向民主派施壓,令社會淡忘由銅鑼灣書店五人失蹤至香港大學院校自主受威脅,甚至高鐵「一地兩檢」和撥款等爭議,以轉移視線。
行政長官年初二發言,一錘定音把旺角事件定性為「暴亂」,並非發言中最重要的訊息,反而特首高官與建制派統一口徑,說「不應為任何暴亂行為作任何姑息評論」,才是最重要的「定調」。
言下之意,是政府毋須、亦不會研究暴力背後的成因並嘗試消弭之,繼續沿用譴責、高壓、妖魔化的方法處理社會撕裂。總之,把他們全部拘捕、檢控,社會就會回復太平。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分析群眾運動的經典著作《烏合之眾》,認定群體心理是非理性、盲目、易受鼓動。這種觀點與當前建制和輿論對騷亂的解讀模式類似,就是騷亂出現是由於參與者在網上受到煽動和警察執法力度不足,而非社會矛盾激化。
承認問題是梳理和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固然,騷亂起因不能輕易指向小販政策,或者簡單地歸咎於梁振英,政府若採取的唯一方式就是譴責「暴行」,間接跟從中央政府的定調,即是「個別本土激進分離組織為主策動的暴亂事件」。這樣處理是否足夠?
當社會出現重大社會事故和騷亂,固然要追究違法行為,但深入調查成因和過程,分析往後的影響,同樣是負責任的政府應作之事。事件中示威者產生「反權威」激烈反應背後的因由,若然政府一句「沒有關係」便把事情畫上句號不去嘗試理解,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根據牛頓運動定律,一個作用力出去了,必定會有相等的反作用力回來;社會矛盾處理不善,日後出現更嚴重的事件機會只會增加。
可能掌權者聯同建制派政黨以為,乘着市民對暴力的強烈反感,便能趁機達到最大的政治目的,在2月底的新界東補選和9月立法會選舉中取得議會控制權,日後更改《議事規則》為政府任何作為掃除阻礙,甚至為23條立法鋪路。
社會矛盾日趨激烈,有誰不欲休養生息?政府應正視騷亂背後的遠因,而不是挑撥對立、對嚴重問題視若無睹。當權者若只看到眼前的如意算盤而看不到制度失衡,只會令香港走上一條更加激烈和分化的不歸之路。
莫乃光_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治洪一法 |
上一篇: | 在坪輋人身上學會的二三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