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6日
近期,銅鑼灣書店5人失蹤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去周日有數千人遊行示威,令事件變成國際關注的焦點。儘管李波太太報案又銷案,後來為降溫再出家書又播片段,但始終無法澄清事實的真相;《環球時報》的「強力部門」論,更把事情愈描愈黑。事到如今,除非有權威機構一五一十講清講楚,否則李波事件恐難以平息。
筆者相信,李波事件絕非中央本意,究竟是哪門子「強力部門」搞出這等大頭佛,總該有個說法。無論如何,因着此事,香港市民對「一國兩制」的信心已受到損害。
一國兩制無前例
話說回來,「一國兩制」是前無古人、無從參照的創舉,在具體實踐中交點學費在所難免,只有認真檢討和總結經驗教訓,才能確保「一國兩制」「不走樣」、「不變形」。冷靜分析本次禁書和李波事件的來龍去脈,筆者認為有關當局在處理上,寬嚴皆誤,有失偏頗。
「寬嚴皆誤」一詞,出自清代學者趙藩題於諸葛武侯祠的楹聯,其中「能攻心則反側自消,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兩句,乃形容諸葛亮成功關鍵在審勢。當前處理禁書和李波事件,亦宜審勢,要充分了解中港形勢和「一國兩制」的精義,否則會進退失據。
香港向來是「禁書之都」,遠近聞名,這要拜香港幾十年來充分享有出版自由和言論自由所賜,也是香港資本主義的一大特色。
九七回歸前,香港禁書並不暢銷,流入大陸和台灣的數量也很有限,因此不是一門好賺的生意;但近十幾年來,這種情況出現巨大變化,政治八卦類的書籍、雜誌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且銷路直線上升,原因與以下因素有關:
一、由於國內外形勢波濤洶湧,許多中、外、港、台的勢力,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借助香港的禁書上下其手、煽風點火、抹黑對手。手法不外是利用某些敏感資料摻雜各種虛假成分,添油加醋,只求吸引眼球,不顧事實根據。
二、隨着自由行的擴大,來香港看禁書、買禁書、運禁書成了自由行的重要內容之一,香港幾乎所有報攤和便利店都擺滿禁書,購買極為方便,無形中催谷禁書的銷量暴升。
三、禁書很容易運回內地。隨身或隨行李運回內地難度不高,海關檢查相對鬆懈,即使查到,多數是沒收禁書和告誡幾句了事。
四、香港禁書在內地極受歡迎,有人形容它是「最佳手信」。事實上,由於禁書的內容吸引,往往一書多傳甚至放上互聯網分享,致使負面效應廣泛發酵。
罰款可以截禁書
在香港禁書的出版與銷售本無可厚非,問題是大量流入內地, 干擾執政當局的施政和管治。相信這種「井水侵犯河水」的現象,內地政府不會坐視。但由於中港兩地的制度差異,處理禁書必須審時度勢,寬嚴有度。筆者認為,處理禁書應以「截流」代替「節源」,只有大幅減低流入內地的禁書量,才能根本上解決禁書的禍害。
事實上,目前對禁書入境的管制力度太過鬆懈和放任,只要內地政府在這方面採取適當措施,定可大幅度降低禁書的銷量和內流;而管制措施又以經濟手段比政治手段更有效和合乎情理。有人主張對偷帶禁書者採取「扣留」、「關押」、「判刑」等以達到阻嚇作用;筆者卻認為以罰款(如每本罰1000元)和獎勵海關人員(如每本獎10元),將更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吳歷山 香江智滙主席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司法覆核是港人核心價值 |
上一篇: | 退保諮詢乃意識形態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