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12月4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

在馬來西亞作了兩場講座,慚愧得很。馬來西亞雖然離香港不遠,到過馬來西亞的次數也不少,但這次有關華文教育,接觸的華人比較多,才知道這裏面有如此複雜的、盤根錯節的問題。華文學校的生存至今,而且似乎還有許多發展的空間,可以說幾乎是一項奇蹟。

講座剛完,第二天,《星洲日報》頭版頭條大字標題:「華小採國小國文」。各個州的華文小學收到明年小六的國文(馬來文)課本,不是「國民型小學」的版本, 因此引起軒然大波。

弄清楚以上這兩行字,足以成為了解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入門。馬來西亞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人口2900萬,馬來裔佔65%、華裔23%、印度裔8%,其餘是原住民或者是新移民(大馬近20年進了400萬印尼人,主要從事操作性勞動)。

國小華小 課本各異

馬來西亞的小學,除了極少數,都是公立小學。除了用馬來語為教學語言的「國小」,還有用華語的「華小」,以及用泰米爾語(印度南方語言)的「淡小」(當地稱為「淡米爾」),後兩者稱為「國民型小學」。馬來西亞學制的學年由1月開始,所有小學課本都是由政府(指中央政府)統一出版印發。

所有的小學都要學習馬來語,因為那是國語,但是因應學生的種族,國民型小學的馬來語(國語)課本比較淺一些。這次的事件,是華小收到的課本是比較深的馬來語課本。按照報道,華小的馬來文教師認為:「如果華小真的在新學期使用國小版本的小六國文課本,這無疑將是程度較弱的華小生的災難,因為其難度只有精英班學生可以勝任。」

那只是故事的一角。原來之前一直都有統一小學國文課本的建議,不過內閣議決不作統一。華小收到國小課本,當地記者訪問不同的人,答案很不一樣。教育部一位副部長說:「從明年開始,國小與國民型小學(華淡小)將使用同樣的小六國文課本。」教育部一位負責課程的官員卻說:「國小與國民型小學使用不同的課本,這是已經決定了的,不用擔心。」教育部另一位副部長則說:「是課本局的錯,自作主張只印國小國文課本。」也就是說,根本沒有印華小與淡小的馬來文課本。《星洲日報》的頭版大標題:「到底聽誰的?」

本文行文時,教育部長親自表態:「教育部不會統一一至五年級的國文課本,但該部嘗試要統一六年級的國文(國文當然是指馬來文)課本。」於是真相大白。雖然內閣決定不統一課本,教育部卻決定先從六年級統一。以行政措施解決政治問題,在馬來西亞似乎已是司空見慣。最後能否真正實施,又是另外一個故事。華裔教師的總工會「教總」已經表態「華小不能用國小課本」。代表獨立華文中學辦學者的「董總」,也呼籲華小「勿接受國小國文課本」。看來雙方要「硬碰硬」對壘了,但是一般教師覺得只是「政治秀」。

董總教總 統籌獨中

真正的問題,也許遠遠超過小學的馬來文課本。馬來西亞的小學都是公立小學,分為國小、華小、淡小,也許也代表馬來西亞的現實。雖然馬來人佔多數,但是大的商業勢力都在華人手裏;民間的小商業也有甚多在印裔手裏。不過,由於憲法影響,公務員中超過80%屬馬來裔;主要的政要、執政黨高層,又都擁有着國立的大企業;教育體系上的分配,其實也反映了經濟、政治與文化的分配。

在最早的城市馬六甲看到的是種族的大融合。短短一條街,有印度廟,儒、 道、釋的中國廟,還有中國建築色彩的伊斯蘭清真寺,互相毗鄰,數百年和諧相處。即使是吉隆坡,中心地帶這一陣子在作聖誕節日活動,既有大批的本地伊斯蘭遊客,也有只露雙眼的中東遊客,也有只穿背心、熱褲的華裔,沒有半點尷尬,應該是令人羨慕的、真正多民族共融的社會。事實上,不像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沒有出現過真正的「排華」。

但是一到政治層面,就會不斷有這樣那樣的摩擦,而教育往往是「磨心」。上述出現的國文課本事件,就是如此。

筆者認為,教學語言,會涉及三類問題:一、異族學習的困難(像美國加州的墨西哥移民、印度南部各邦,甚至香港南亞裔);二、經濟實際的需求(如馬來西亞、印度的公務員配額、國際貿易、升學需求);三、文化的傳承(如各地華人、猶太人、亞美尼亞人)。

若是加進政治因素,就很容易變成強勢族裔壓迫弱勢族裔,或者是弱勢族裔爭取和保存獨立身份,又或者是族裔之間互相爭奪的政治戰場。在馬來西亞,由於華人的歷史相當長,經濟上仍然佔着頗大的優勢,因此華文教育就有非常強的歷史淵源。

筆者兩次講座,都是林蓮玉基金邀請的。林蓮玉是一位華人領袖,本身是教師(當地華人說他是「大馬司徒華」),成功為華人爭取公民權,華人有權進入華文學校(但沒有成功爭取華文成為官方法定語言)。他的主張:「我們爭取雖然是華文教育的地位,但是我們主張各民族平等卻是關懷到國家的前途。我們願意看到這個新興的祖國民族間和衷合作,共同建設,不願看到互相凌迫引起爭論,種下未來的禍根。」結果他於1961年被褫奪公民權,同年被取消教師註冊。這次有機會參觀他的紀念館,不無唏噓。

華文教育 自成系統

由於華人的不斷努力,在一個馬來亞的國度裏,所有華人學生可以進入華小。不過,更重要的是建立了華文中學,獨立於公立體系以外,完全靠學費與捐贈運作,因此屬於「獨中」,有61所、學生8萬人,幾乎容納全部華人中學生,但也約有13%學生屬於非華裔(因一般認為華校水平較高)。

有機會參觀「董總」與「教總」在加影(地名Kajang)的總部,儼然小型教育部,有設計課程的部門,出版全部的中學課本、教師參考書;自己辦考試(國際承認,但不獲本國政府承認,不能進國立大學)、教師培訓等等。

董總原來定了計劃建立華文大學,但是給法庭否決,於是辦了一所非學位的新紀元學院。「獨中」的畢業生出國念大學的很多,新加坡屬於首選,其次是台灣,屬大宗;近年到中國的愈來愈多,香港是少數,但是董總的考試在香港幾所大學都得到承認。

在講座席上碰到舞蹈家馬金泉,他是香港演藝學院畢業生,不覺驚喜。他還在台灣跟過雲門,在馬來西亞創了「共享空間」專業舞團,頗有名氣,有點像雲門的大馬版。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